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大学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林林

  摘 要 传统心理学沿袭消极心理学模式,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上,而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和培养个人积极的情绪体验,更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班级既是大学生的生活单位,也是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环境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91-03
  1 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出现不健康心理或行为的矫治,而要更加注重的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拥有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通常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研究,这包括对过去是否感到满意满足的体验,对当前是否感到幸福快乐的体验以及对未来是否感到乐观和充满希望的体验;
  二是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创造力、好奇心、心胸开阔、好学、洞察力、正直、勇敢、诚实、热情等,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可以增强人的幸福感,提高自我满意度;
  三是社会系统对个人影响的研究,认为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果对其产生积极影响,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有利于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着眼于以班级为基本生活单位的大学生,班级既是他们的生活单位,也是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教育模式单一化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用的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而且相当多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专业学科的建设,但是由于师资、场地、课时等限制,往往采用大班制的教学,动辄上百人的课程无法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容易使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其次,在课下各高校也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是仅有1~2人的专业咨询教师,往往面对的是全校上万名学生,教育效果不理想。
  教育内容消极化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大多定位在问题取向上,往往将重点放在对心理问题的分析上,引导学生如何避免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挠,以及对少数学生心理咨询上。其实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正常的,过多地关注心理问题,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恐慌,在缺少判断力的前提下将正常的情绪波动误认为是心理问题,更容易在周围群体中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反而不利于学生成长。相反,如果能够更多地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则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悦纳自己,从而健康成长。
  教育时间局限化 一方面是指大学生接受教育时间节点的局限性:纵观各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往往开学前三个月完成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普查,继而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除了新生适应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外,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困惑都发生在未来的几年。另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受教育的时间长短的局限性: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学方式在第一学期完成后,并不能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在社会环境中历练而成。
  3 大学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团体性 班级作为一个大学生生活的最基本群体组成单位,是一个由同龄人组成的集体,它具有鲜明的团体性的特点,包括成员关系紧密、协作性强、互动性积极等。彼此熟悉的团队更容易增强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可以通过朋辈之间的互助作用、榜样示范作用,增强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稳定性 班级成员基本上要连续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几年,成员的稳定性让彼此之间联系更加紧密。针对班级开展的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保障,也便于对教育对象长期的跟踪了解。一个班级的辅导员(班导师)相对来说也是稳定的,由他们参与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班级成员来说更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教育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渗透性 依托于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将教育过程渗透于班级每一次活动,关注到班级每一位成员,课堂上、宿舍里、活动中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点,让受教育者每时每刻、随时随地、不知不觉中感受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
  便捷性 大部分辅导员(班导师)都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培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取得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具有独立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由他们担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由于长期和班级成员学习和生活在一起,一方面人员召集便利,另一方面时间空间便利,可以利用课堂、班会、团体活动,开展工作时间灵活、空间广泛、形式多样,便于全方位观察、多角度了解。
  4 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开展大学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相结合
  1)总体目标。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进一步优化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人格、人际交往等能力,促进大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健康生活、快乐交往,逐步实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最终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2)分项目标。
  ①大一时,针对大学生初入校园,接触陌生环境和陌生的人,加强他们的适应性教育,旨在帮助大一新生克服在新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的环境中产生的如迷惘、焦虑等心理困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的目标,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生活。   ②大二时,针对大学生学习、交往的深入,旨在帮助他们排除学习障碍、应对人际交往、恋爱过程中产生的挫折心态,引导他们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交友、学会恋爱,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③大三以后,针对大学生在职业的认知和就业形势的了解过程中产生的就业压力问题,引导他们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有效完善就业能力,全面开展择业就业,帮助他们在大学的最后阶段完成从校园到社会、从课堂到岗位的转换。
  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创造积极教育环境 加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创造干净整洁、积极向上的教室学习环境,可以用鲜花绿植、名人名言、心理健康知识专栏等装扮教室,同时形成班级口号、班旗、班歌、班徽,凝练积极健康的班风,以此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引导他们在积极的教育环境中有序开展学习和生活;通过设立班级微博、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新媒体形式,宣传班级文化,传递正能量,加强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创造多渠道教育平台。
  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形成优良学习生活规律 促进班级学风建设,加强纪律要求,通过开展晨读、自习、学习研讨、榜样宣传、学习小组等活动形成井然有序、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风气,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个人职业能力要素,增强个人职业信心,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岗位实践,理解岗位内涵,增强学习目的性,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科学设计班级第二课堂活动,增强个人积极情绪体验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理论知识良好的延伸和实践,要结合学校整体的校园文化发展规律,形成自己班级特色的学生文化活动,包括思想引领、组织建设、文体活动(可重点增加心理短剧、室内外团体训练等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岗位体验活动等,在其中鼓励大学生的特长发展,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活动设计上应当以发展学生积极品质为目标,以角色扮演为重要形式,注重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并行,让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堂培养个人积极情绪体验的课程。
  加强班级寝室文化建设,增强朋辈支持力 加强班级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寝室环境建设,营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室友间彼此约束支持,形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创造和谐的室友关系;形成由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专干、个人这样一个四级的心理健康监控体制,随时关注大学生的情绪变化,真正让寝室成为大学生温馨的家,让室友成为大学生坚强的后盾,让同学既成为朋友又成为家人,让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在朋辈支持中得以全面释放,打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参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要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首先,辅导员(班主任)要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不能因为所负责的班级多、工作任务重,就忽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是长期的、潜移默化进行的,要从大学生一入校就关注班级的建设,分析和了解大学生个体的特点,利用日常多参加学生活动、多与大学生谈心、多与专业教师沟通来掌握各种情况,从而及时有效地关注情绪不积极的学生,妥善应对。
  其次,辅导员(班主任)要不断学习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取得相应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质的辅导员(班主任)可借助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将问题学生的问题放在班级这一大的教育环境中,引导其重视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意识和接纳自身的力量,不试图消灭痛苦,而是更多地关注和体验生活中细小的快乐,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
  参考文献
  [1]Carr A.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M].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姜小军.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大学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120-122,133.
  [3]刘莉,湘君.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模式[J].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报,2012(3):277-280.
  [4]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素质教育,2010(10):8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57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