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细析“搬迁课”,促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赟

  为了更好地掌握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搬迁特级教师的优秀教学活动,成为青年教师自我成长与自我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在搬迁过程中,青年教师却常常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向特级教师那样流畅、生动、精彩。这是为什么?遇到这样的情况,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做呢?下面以笔者遇到的一节搬迁课《盒子里有什么》为例,来做一个分析。
  一、活动记录与分析
  大班科学活动《盒子里有什么》是上海科技幼儿园袁晶晶老师的一个教学活动,笔者看到这个教案,一下子被案例所吸引,决定在班级内进行搬迁。活动用盒子来贯穿,活动流程为:(1)幼儿初步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分辨盒子里是否有东西,并说说理由。(2)第二层次幼儿再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通过排除法推断出盒子里所装的东西。(3)幼儿第三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从盒子的外观推断盒子里曾经装过什么。(4)打开幼儿认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拓展经验。
  整个活动是完全的搬迁,但活动效果却有出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幼儿的前期经验不同,两者的物质材料准备有差异。
  1.幼儿的前期经验程度不同
  在搬迁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第二环节里,幼儿对毛巾、尺、黄豆、小铃、水晶球等物品的排除都很顺利,唯独对醋,孩子不能从味道上进行排除。那袁老师是怎么做的呢?课后深入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的解决之法。如果在活动前让孩子闻沾染了醋味道的毛巾、碗碟等东西,增强对于醋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出示的是外部沾满了醋的瓶子,就能让孩子顺利地迁移体验,从味道上排除醋了。
  小细节的把握是掌控全局的基础,幼儿前期经验积累的不同,能对活动的效果造成大相径庭的结局。
  2.两者的物质材料准备有差异
  活动的第三环节:孩子对盒子外表进行观察,从而推断盒子曾经装过什么。孩子们思维敏锐,发言活跃,活动很成功。但课后评议中却有老师提出:在现实生活中,观察盒子内部的痕迹才能推测里面曾经装过什么,第三环节的设置是否科学呢?的确,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非常有道理的。那袁老师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细加思索,笔者想到了材料的差异性。
  搬迁课用的盒子是统一购买的,上面的各种痕迹是特意设置的。如果收集的是生活中的盒子,盒子本身就是用来装某种物品的,又或者盒子上贴上物品标识,那么就能更科学地推断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搬迁课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细致深入地去分析活动,活动前认真思考推敲,就会发现“幼儿前期经验”和“材料差异”对教学的影响,也就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学困难了。
  二、青年教师的思想成长路径
  1.细细品课
  在搬迁某节课之前,教师需要对该课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阅读,如果是有录像的,应该反复观看揣摩。品课的过程就是对他人教学过程予以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再理解的过程。如《盒子里有什么》一课,在看到教案的时候,教师可以思考原创老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设置活动中考虑到了幼儿在科学领域的哪些核心经验?是怎么在环节中体现的?进行某一环节的提问与互动时需要幼儿有哪些经验基础呢?如果搬迁这个活动,是否需要做改动呢?有没有可以突破的可能?这些原则和方法可以运用到类似的教学活动中吗?
  在搬迁活动之后,教师需要品味自己执教的活动,在不断与优秀课例的分析、对比中,对教育观念和教育技能有更为明晰的认识。教师需要思考:我对今天的教学活动效果满意吗?为什么?优秀课例中的哪些重要的设计理念我没有意识到?我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优秀课例的大环节和细微处的内涵?我的改动哪些是成功的?为什么?这些教育观念与我以前的哪些知识观念是有联系的?教学策略可以迁移到哪些情境中?
  2.认真研读
  此处的研读就是读《纲要》、读《指南》、读教育类书籍。同样的优秀课例,在某些老师看来大有看头,大有奥妙,而在某些老师看来不过如此。这种认识的差别在于两者眼光的差异。读专业书籍和工作指南能为我们的思维增加厚度,使我们获得思考的眼光和进一步探究的可能。做一个在专业上有追求的老师应该不断地用书籍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向思想型教师迈进。
  3.集智启慧
  “学习是知识的协商。”海森堡认为,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人的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教师需要多与专家、同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直面各种声音,吸纳优秀的观点,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思想。笔者在《盒子里有什么》活动后,与其他教师展开了如下研讨:
  教师A:我觉得醋应该换成干花包或樟脑丸。这两样同样有浓郁的味道,生活中常常被放置在衣橱中熏染衣物,盒子沾到这样的味道更合逻辑。
  教师B:我觉得第三环节不要猜测盒子里曾经装过什么,而是提供相似的物品,让孩子利用对比实验来辨别,这样修改后还能增加小组化的合作活动。
  笔者:我觉得还有一些细节,比如毛巾改成棉花是否会更合适,这样不仅从声音的角度可以排除,从重量角度排除时孩子也能说得更肯定更确切。
  教师D:在幼儿小组合作探索出结果后,教师在讲评时可以将评价重点落足在不同的比较方法上。
  在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到进入讨论活动的每位老师都携带着独特的信息,在交流中丰富着、碰撞着。有的老师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点,并加以修正、重组,有的老师能关注到教育细节,从点滴完善活动架构,交流让彼此丰富着既有经验。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师可以在细细品课、认真研读、集智启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质、幼儿发展情况、当地的特色文化等对课例进行修改、重组,并再次进行尝试,比较原课和修改课效果的异同。只有多次经历这样的过程,搬迁课才显得更有意义,而执教老师也能更快地进行独立的思考,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慧幼儿园 江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845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