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土艺术形式的新蕾绽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又见平遥》是以山西平遥古城为背景创作的印象系列大型实景演出,一经推出便在三晋大地上取得巨大轰动。文章通过对大型实景演出《又见平遥》成功演绎的分析,探讨“印象类”演出的艺术魅力和发展趋向。
  【关键词】平遥 印象 实景演出 烟火传承
  近年来,我国文艺界出现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它以本土文化的优越姿态长驱纵横,虽不尽完美却震撼万众。从舞蹈专业角度而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芭蕾舞传入我国;同一时期,我国完成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整体采风与整理;改革开放后,西方自由随性的现代舞传入中国,亦开山立派、生根发芽。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在一阵阵各领风骚的风格狂澜中寻求本土特色鲜明的审美定位,中国古典舞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的期待。
  中国国际地位的日新月异呼唤文艺大国的崛起,我国的文艺工作者当之无愧地挑起了国家脊梁,在举国上下都忙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一部分艺术家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以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为首的一大批艺术工作者创作了“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和“印象大红袍”等一系列印象派演出,奠定了印象类演出的扎实根基,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强大感染力。
  作为《又见平遥》的观众,不仅是现场的一名看客,更是演出的参与者;当游客睹物情牵的感慨冲动于心头,思绪的萌芽早已悄然发酵,渴望着从前岁月的熙熙攘攘与安然静好,然而对逝者如斯、白驹过隙、岁月悠然的惆怅,却应化作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对亲情友情的珍重、对世事沧桑的淡然和对家国传承的坚守。
  一、风生水起,韵美而生――“印象类”大型演出发展的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舞蹈文化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祖国大地上百花齐放,艺术随着人民生活的进步从微到著、自简而繁。犹记红绸伴欢颜纷飞,唢呐共锣鼓齐鸣,尊严与自由回荡在解放区的天空,那是社会主义文艺在明媚多娇的大好河山上舞动的第一抹红韵,遍布全国汉民族区域的传统秧歌被赋予新的欢乐意义。春联对喜、炮竹喧嚣、万人空巷、对耍欢歌,元宵佳节,百戏当街,你争我闹,上下腾欢,这是百姓一年来最开心的时刻,故土观念深重的中国人民把过节省亲、团圆同餐看得相当重要;民间百姓趁农闲拉上秧歌队走街串巷,临分别唤来锣鼓团游龙舞狮,期间,沉寂在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摩拳擦掌,使传承在华夏大地上的乡土艺术争先恐后的亮相社火。这一时期,芭蕾舞被中国中高等艺术院校普遍接纳,成为与民族民间舞蹈并行学府的教学体系。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二、三产业的飞速崛起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扔下锄头、走进工厂、挺进城市,农村青壮年大规模进城务工,使传统的艺术形式面临后继无人等更多生存挑战。对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向往一度蔓延到艺术界,迪斯科、街舞等相继流行,在一定时期,它们曾占据中国相当一部分舞蹈文化市场。学院派的舞蹈教学也紧随现、当代舞的发展而一度在“不知所云、即为上品”的懵懂状态下雀跃起来。
  文艺界也开始寻求自己的大国气派和尊严。此时,电影界、音乐界的大胆尝试拉开中国文艺进一步走自己道路的帷幕,中国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的舞剧、音乐剧如雨后春笋,在这古老的土地上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随着第三产业的兴盛,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印象类大型演出的尝试和实践,中国文艺界对本土审美的自信愈演愈浓。以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为首的一大批艺术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兴起印象类演出的初潮。在山西,当以《又见平遥》为此类风格的代表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印象类演出可谓“风生水起、韵美而生”。
  二、境象所及、心之所问――《又见平遥》触及的反思与感受
  作为平遥古城的游客,当人们用肉眼领略古城风貌,那城垛、炮台、瓦墙、炊烟,外加劲风、黄土的辽阔背景向脑海注入了中原先辈生活环境的总体认知;当人们以心灵叩问先民往事,那票号、钱庄、镖局、衙署,以及风闻、逸事的隽永流传展示了晋中故主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架;当人们以思绪追忆平遥情结,那街巷、小院、盆景、杂器,外携鸡鸣、犬吠的晨钟暮鼓倾诉着祖辈民生的烟火传承。
  当人们的心灵在这样浓郁的高原古城中熏陶半日,心绪早已随着城壁斑驳、古楼萧瑟而沉浸在世事沧桑的岁月流转中黯然神伤。这时,城外的演出也即将开幕,随着人潮一步步踏进这充满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演艺场地,在光线温和的引导区,终于随着镖头的一声呐喊,沉浸在这个有关血脉传承的故事里。当镖师们光膀赤腰地站在观众身旁沐浴、挥洒,一段激昂的水缸舞将山西汉子豪爽洒脱、坚韧担当的形象树立起来;当传说有福相的姑娘们前来送行,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汉子、一颗颗娇柔婉约的芳心、一双双燕尔呢喃、一对对难舍难分,观众深深地感受到先民的厚实、质朴,思绪模糊、朦胧,又确信、坚守。他们的舞蹈呈现,让对历史充满虔诚的观众凝神于过往,定格在遥远的那瞬间――“那一天,平遥城票号的东家赵易硕率领232名镖师踏上了远赴沙俄的漫漫征程”,使人不禁慨叹:“为了王掌柜一条血脉,这么多平遥人跋涉万里,好个有情有意的赵东家,好一群坦荡磊落的山西人。”
  紧跟镖师的身影,刹那间不知何故,已转向一条灯火通明的街道,白色麻衣的街坊惊愕诧异,让观众恍如穿越。任入一家店铺,东家、掌柜、伙计一应俱全,于是观众惬意的像在逛街,欣喜于这美好的体验。串街的表演,商铺的吆喝与更夫、猎手、乞丐等闲杂人等的交互穿插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先民生活图景,在似信非信的欣喜中尚未平息,街巷里沸沸扬扬的呼喊已肆意喧嚣:“快去城门,前往沙俄的镖师们回来了。”
  人们兴高采烈的来到城墙边,在街巷、店铺里激荡的欣然惬意仍未散尽,幻想着那群生龙活虎的镖师们要如何箪食壶浆的一翻庆祝。然而,城墙上光影绰约的亡魂,带给观众阴阳相隔、生死相离的扼腕。这一段城墙上的舞蹈将光影舞美的效果发挥到淋漓尽致,勾墙绳索等道具的运用又给舞蹈演员的表演增加了三维视觉冲击力。风雨兼程整7年,232名镖师去了,回来两个人保得王掌柜这一条独脉。值得吗?忠肝义胆的镖师们浩然挺立、炽情诚挚的平遥人虽死不悔,将山西汉子坚韧、担当的形象全然刻画。高超的光影与音响技术为我们呈现出雄美悲壮的结局,细数那230名可歌可泣的山西英魂,“这是平遥城的仁德,也是山西人的仗义,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是,观众思量这份沉重的意义,终于体会到萦绕周身的热血是那么纯洁、崇高。城墙壁上的舞蹈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成功演绎,使观众刻骨铭心。
  带着对血脉的思考和对镖师们的叹惋,观众走进了生活场景展示区,“选妻”的仪式让刚刚经历震撼的观众看到生命的希望和代系的传承,在略有欣喜的安慰中了解了先辈的生活场景和礼仪规范;而赵东家的孤魂又将观众带入对历史沧桑的沉思,那是每个家族遥不可及的当年,却又似乎是近在咫尺的故事。说不上来明白了什么,但又似乎全明白了,原来生命在人类发展繁衍中是那么重要,那么真实,那么不可替代。
  随着人潮走进最后一个黑暗的区域,在这综合演艺的舞台上演狂烈热忱的《面舞》,白面纷飞如晶莹泼墨,张翕有度似年华浮沉。山西五千年人类文明史中与面食、与姓氏瓜葛的林林总总,在观众丰富的想象中幻化成一抹粉白的忧伤和焦急的思索。
  品味《又见平遥》,聪明的观众会发掘更真的“味”;真诚的观众可领略更醇的“情”;而多情的观众将体会更深的“美”。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印象类的演出就像给观众的心湖里扔一枚石子,至于激起怎样的涟漪,每个性格不同、经历相异的观众都会体会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主题感受。看完《又见平遥》,笔者的心情是凝重的、自豪的,却又充满希望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业投资涌入充满“中国味”“民族风”的印象类演出,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师不断推陈出新,演绎佳作。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国舞蹈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叶进.当代舞蹈精品聚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5]刘青弋.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张冰,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张洁,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907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