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根喜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心境,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强烈动机
  很多人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智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其成绩优劣的主要因素。但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之外,千万不要忽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其非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内容,即在同等的智力水平上,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一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换句话说,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是学习动力的源泉,鉴于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需要教师通过正确的诱导,将社会的需要转变为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将自己所形成的内在需要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其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懂得学好该课程的重要性。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当学生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时,他们自然能从思想意识上对该课程的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可激发他们努力学好思想品德课程的强烈动机和学习自觉性。比如,对于《保护自我》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使用这样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中也充满了凶险。据权威部门统计,近年来,各类人身伤害事件呈上升趋势。每年我国有近2万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而40万至50万的成年人受到自杀、他杀、中毒和车祸等意外伤害……”教师可以一边说开场白,一边利用多媒体将此类新闻的文字、图片作生动的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教师继续对学生作引导:“所以,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侵害我们权利甚至生命的各种现象。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活中可能会受到哪些侵害吗?你们知道如果在受到侵害的情形下,怎么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好自己吗?”通过教师的这一番导语,学生顿时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学好这一课的强烈欲望,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心境是一种使一个人所有的情绪体验都情不自禁地染上某种色彩的情绪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情。心境的不同,往往决定着客观存在的事物反映在人们心目中或视野中的形象与状态。比如,同样的雨,但因为作者不同的心境,作出的诗句也不一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朝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朝杜牧《清明》中的诗句。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境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状态。如果学生的心境处于良好的状态,那么他们的思维就显得清晰和敏捷,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挥出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习的内容就可以学得快、记得牢;如果学生的心境处于不好的状态下,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舌吐莲花”,所教授的内容也难以被学生接受。既然心境在学习过程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利用三至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一些与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关的小新闻、小故事,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下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漫画故事或视频,有时候也可以鼓励学生主动站起来讲一些小笑话或小故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愉悦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良好的铺垫。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注意力不能够长期集中的初中学生来说,教师不仅要在课堂的开始做好铺垫,还要在课堂进行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比如提出一些小辩论题,让全班学生分别作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脱口秀”。如此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又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保持了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长久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L]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