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鲁迅作品的可感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铭

  所谓可感性即可感觉性、可接受性。就一部作品而言,它适宜于某一年龄段的人阅读和欣赏,它的语言和语言形式能被某一语文水平的人接受。某一作品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无法感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也能变成可感觉的、可接受的。某一作品对于某一年龄段的学生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对酷爱文学、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却是可接受的。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具有可感性,编者在筛选文章时充分考虑特定年龄段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是叙述鲁迅童年时的作品,鲁迅童年时代所干的事大概和现在的孩子差不多:玩耍和读书。孩子们大多贪玩,不爱读书,但鲁迅小时侯却喜欢读《山海经》这类图画书,当他曾经厌烦的长妈妈买回他十分渴望的《山海经》时,她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鲁迅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时,表现了他对百草园有趣生活的眷念和对三味书屋读书时嬉戏玩耍的向往。阅历如白纸的初中生或许不能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及其理想,但让他们阅读鲁迅童年回忆的文章,感受鲁迅儿时的生活,能勾起他们对儿时的回忆,找到自己与鲁迅童年的相同之处,与鲁迅产生共鸣,从而热爱鲁迅、亲近鲁迅。对于鲁迅的《社戏》,同学们一读到这篇文章就非常喜欢,很多同学说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与自己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社戏》中人物、情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个体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就是课堂上的主角,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与学习课文接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被激发了,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社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如《藤野先生》是作者留学日本时的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怀念以及作者的爱国热情。对于歌颂藤野先生高尚品质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甚至有的同学能结合自己的老师体会文中的情感,与鲁迅先生产生共鸣。对于鲁迅在日本的有关见闻和生活,教师可以着重分析“漏题”风波和“看客”事件,朗读、体会“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样的欢呼(中国人给俄国当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而枪毙时,日本人的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学生自然能体会中国国际地位低下时,淤积在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气,体会青年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
  有人说中学教材中所选鲁迅作品并非都是可感的,是的,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至于一些杂文、社会评论性文章,则需要老师联系当时当地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疏导、启发。但至少可以这么说,有了这么一大部分具体可感的作品作先导,对于理解、领会鲁迅其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大有帮助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