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谐之美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和谐之美
  
  和谐是绿叶点缀红花,和谐是微风拂过脸颊,和谐是蓝天映衬白云。
  在贫瘠的土地上,白云因和谐化作丝丝细雨,洒下了久违的雨露,把大地干裂的身躯重新愈合。
  阳光本来是色彩斑斓的七种色彩,因为和谐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汇聚成道道光明,把光明洒向人间。
  世界因和谐不再硝烟弥漫,人类因和谐不再你争我斗,尔虞我诈。
  在昏暗的屋子里,微弱的灯光因和谐与屋内的空气融为一体,把屋内照得明亮起来。
  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因人类种种的不和谐因素,导致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减少、各种资源匮乏。
  不仅人类如此,当大海、江河的水不和谐时,也会引起各种各样的不悦:大海愤怒了,海啸来了;河水生气了,洪水泛滥了。
  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和谐。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坐在窗前,昏黄的灯光照在墙上,秋虫唧唧。竹影轻斜,我用曾经纯真的心灵打开一本《安徒生童话》,沉浸在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陶醉在每一个天真烂漫的童话中。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
  其实,和谐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和谐的眼睛。(李先宗)
  
  点评:
  这是一篇描写和谐的优美散文,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和谐的画面:绿叶和红花。蓝天和白云,阳光的色彩,柔和的灯光……由此引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但是我们要牢记:和谐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和谐的眼睛。
  (指导教师 王文芳)
  
  雪松扎根沃土中 根深叶茂绿成阴――山东省平度市张舍中学雪松文学社简介
  
  雪松文学社始建于1992年10月,至今已有十六年的历史了。十几年来,文学社在党支部的亲切关怀下。犹如一株茁壮成长的雪松,傲霜斗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壮大。文学社开展了“专题辅导、野外考察、采访讨论、编辑社报、作文竞赛”等各种实践活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有61人在市级以上作文大赛中获奖,连续三年获全市初中组作文大赛团体一等奖。有39人在《中学生》、《作文》、《阅读与作文》、《作文成功之路》、《阅读与鉴赏》、《作文评点报》、《作文报》、《作文辅导报》等报刊上发表作文七十余篇。市里举行辩论赛,以文学社社员组成的辩论队两次夺得“优秀辩论队”称号,两同学获“最佳辩手”称号。市里举行演讲比赛,文学社先后有六名正副社长参赛,均获一等奖。
  学校抓好文学社这个龙头,以点带面。推进了全校的作文教学创新,带动了全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连续多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其中文学社社员95%升入重点高中,多次获得上级表彰。2002年省市电视台曾以《挺立在张舍中学校园内的雪松》为题进行过专题报道。(尹广岸)
  
  母爱如诗
  
  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一个有时让我很烦的人,却甘愿用前世不知多少次的回眸来换我一生的幸福。这么傻的人。只有母亲。
  ――题记
  湛蓝的天空,明媚的春光,风中淡淡的百合花的幽香在湿润的空气中弥漫开来。阳光又为这个绚丽的季节镀上了一层金色,温馨的青岛的五月天已经有了一种夏日的味道。我半眯着眼睛静静地趴在座位上,懒洋洋地享受着这温柔的春的爱抚。不知不觉地想起了母亲,这样的春天里少了母亲的唠叨,不习惯。
  唉,不习惯……
  回忆中,这两年母亲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我那颗敏感而又骄傲的自尊心,不再像小学时那样轻易地就责备我。母亲每天只是默默地替我整理衣服,做可口的饭菜,看到我高兴的样子,她的脸上也会荡漾着幸福。她总是乐此不疲地重复着这简简单单的快乐。
  现在,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每逢星期天,我换上运动鞋要出门的时候,她总会把我喊住,似乎要说什么,眼中充满渴求。可惜我那时读不出来,只是不耐烦地问她干什么。她下颌动了一动,双唇紧闭。半晌才无奈地说了一句:“注意安全,早点回来。”我像获得了解放一样冲出去,自然没有看到她独自留在屋里失神的样子。
  星期一返校前的半小时,她似乎和我有说不完的话,并把好吃的一股脑儿全装进我的包里,直到里面再也装不下了为止。送我出门时,只见她半倚在门前的电线杆旁,望着我远去的方向,手在半空中一抓一抓的。似乎有几分不舍。我蓦然回首,发现母亲已红颜渐失,青丝中夹杂着一根根刺目的白发。岁月无情地在她的眼角刻下了细密的鱼尾纹,从此留下了永久的见证。我看到母亲那瘦弱的身躯在风中愈显单薄,才真正体会好男儿只有伤心才会落泪,如果他真正懂得了感动的话。
  记得她曾对我说过,她一生中最喜欢的诗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快乐的云》,她说这种爱的境界很高,必是爱得极深极深。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那种华丽深奥的文字诠释不出爱的真谛,倒是她自己看似不经意的一举一动,才真正流露出了极深极深的爱。我能感受到,母亲本身就是世上最美的诗!
  哦,母爱如诗……(杨昆)
  
  点评:
  母亲,总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给我们最朴实的爱,很多人留意不到这一点,而作者却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细节的刻画和诗化般的语言,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指导教师 王淑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6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