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滋养对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它是师生生命节节拔高的过程;是学生个性理解、独特感悟的过程;是激情洋溢、精彩生成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40分钟的语文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个性对话”的平台。
  一、用心对话,尊重学生
  “教育机制主要体现在与孩子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马克斯・范梅南语)新课程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随时都要产生对孩子的关心取向,时刻尊重、鼓励、保护、肯定孩子们。
  例如在学习《父亲的菜园》一文时,在体会了父亲的艰辛、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等品质后,我说:“孩子们,这父亲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人民的缩影,他们用坚强的身躯支撑着一个个家,现在请你拿起笔,对你的父亲说些什么吧!”学生们心潮澎湃,纷纷下笔。几分钟后,一段段饱含深情的文字响彻在课堂,但当我叫到一位瘦小的男孩子时,他却站起来委屈地说:“老师,我不想对我的父亲说什么,因为他常常在外面赌博喝酒,回家还常常打我。相反,我有许多话想对爷爷说。”我连忙顺势利导说:“好呀,爷爷也是父亲的缩影,请大胆地说吧!”于是他说:“我的爷爷每天起早贪黑地去田里干活,傍晚还从菜市场给我们买回一些像样的菜,等吃饭时,自己总舍不得吃,把菜大筷大筷夹入我的碗中,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他越说越起劲,很快,别的孩子们也纷纷说了自己想说的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画面应运而生,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片段油然而生。
  “对话”作为课堂上师生精神的交流,体现着解读文本的能力,它应该是在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下所产生的思想的升华,灵感的迸发,所以应该尊重个性的体味,应该尊重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教师应该蹲下身用心聆听,才能让课堂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千篇一律走向不拘一格。
  二、创设情景,激发对话
  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必然与文本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理解距离。怎样让学生能淋漓尽致地理解文本,理解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刻意蕴呢?本人认为创造合适的情境就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有效桥梁。在课堂中,教师要创造一个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活动,最终与文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物我相融,从而神思畅达,千言无语涌到嘴边。
  在上《父亲的菜园》一文时,当父亲冒着暴雨来到山坡上时,看到的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只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时,屏幕上出现了一块大大的岩石,我说:“你听到这块狰狞的岩石在说些什么吗?”孩子们兴趣高昂,有的绘声绘色地说:“哈哈哈,想跟我斗,没那么容易!”有的说:“我偏不让你盖住我,看老天爷都在帮我”……从而更体现出父亲的不气馁。只有让孩子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才能更深刻地领悟课文。
  三、预设生成,魅力无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是平等的、和谐的、生成的,更是师生生命节节拔高的体验与感悟。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的教师习惯于自己控制课堂,习惯于按照预设的课堂进行阅读对话,习惯于把学生的独特思维牵引到自己的思维上来,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抑制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与迸发力。一个好的课堂,教师应该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想说就说,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心灵的体验与感悟,并能根据学生的独特回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课堂从预设走向生成,让课堂对话时时精彩纷呈,魅力无限。
  比如教学许地山的《落花生》,最后一个环节,我说:“你们喜欢落花生吗?”很多学生都说喜欢,因为花生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对人民有用等。但有些学生却说不喜欢,有的说:“我不喜欢落花生,因为它太默默无闻了,不懂得适当地展示一下自己,从而把自己变得又卑微又不起眼,这样终究会在人群中淹没自己。”有的说:“我不喜欢的理由是,花生外表丑陋,不能给人唯美之感,能不能把外表打扮得像桃子石榴那样鲜亮,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还有的说:“我觉得落花生就像我自己,虽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但胆子特小,不能勇敢展示自己,有一种不自信的感觉,我也常常因为不自信而被老师批评,所以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勇敢展示自己,让自己的价值发挥更大。”此时的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大胆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这正是孩子们通过文本让自己的精神节节拔高的体现,如果此时,老师对于这些思想成果予以否定,只按照自己的预设环节来上,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对生活的真实感悟都会被打落,课堂只剩下一潭死水,我们只能听到一种声音,这样未免太可悲了。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地要让课堂百花齐放,“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孩子们的思维才会更活跃,课堂中的对话才会更经典。
  四、课堂生活,交相辉映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刘国正语)反之,就难免会苍白而呆板。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以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话题设计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所熟悉的、可感的或是学生乐于实践的话题入手。
  在上《找春天》一课时,我说:“作者找到的春天是如此美丽,让我们看了赏心悦目,那么我们也去寻找一下身边的春天。”于是,我带领学生去校外体验春天。但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根本就没有春天的影子。我们站在风中瑟瑟发抖。“老师,根本就没有什么春天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孩子们都嘟囔起来。我说:“作者眼中的春天与我们感受到的春天不一样,那么我们就写写自己找到的春天,或许别有一番风韵呢?”于是,孩子们笔下的春天就这样诞生了:
  “老师带我们去找春天,虽说已是春天,但天气凉飕飕的,让我不住地打寒颤,花还没开,树还没抽出新芽,让我怀疑是不是冰雪女神掌管了春天。”
  “虽说已是春天,但寒冷的冬天并没有褪去他的外衣。所以,现在的春天没有桃红柳绿,没有鸟语花香,没有阳光明媚,天空灰暗无光,让人没有明朗的心情。”
  “现在的春天,带着冬的料峭,静悄悄地来了,也许来得太静了,世界还没感觉到,人们都还披着羽绒服,穿着棉袄。树上仍是光秃秃的一片,似乎是在为以后的万紫千红屏住气,以便蓄势待发。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春天了,现在的春天,天空中杀气腾腾,雾霾满天,人们出门都带着口罩,再也看不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情景了’。”
  多么生动真实的春天,如若没有设身处地体验与感受,如若没有用心灵去认真倾听,怎会写出如此深刻的句子。所以,语文课堂中的对话离不开生活,只有来自生活的语言,才更具有生命的气息,才更能打动人。为了让课堂中的“对话”更精彩、出色,老师要尽可能创造氛围,设置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说出原汁原味的话。
  总之,有效的对话,是一扇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可以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可以让学生个性飞扬,光彩动人!如何让我们语文课堂中的说话状况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的局面,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对话时时浸润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深思索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32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