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妙利用教材文本写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下,写作在语文高考中占据近半壁江山,但不少同学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就时常感到“无下炊之米”,内容空洞、单薄,总觉得自己学习任务重,课外阅读量小,写起作文总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其实,大家都忽略了我们身边最好的写作素材――课本。下面,我就如何巧妙利用教材文本写作,谈谈自己浅薄的见解。
  
  一、演绎课文
  
  对课文中的某些内容、概念、主题重新加以演绎,使其具有新的内涵、新的发展。例如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哀痛者・幸福者》,就是对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重新解读。现摘录其中两个段落:
  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
  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二、拓展课文
  
  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课文中的某些细节进行拓展,从而使文本故事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生动。
  例如,江苏高考作文《项王项王奈若何》,将《乌江自刎》中的某些语句进行想象性描写,使虞姬和项王的形象变得更为丰满。
  
  三、填补空白
  
  根据文本逻辑,将课文中没有但可能发生的内容补写出来。它与拓展课文的相同之处是通过想象的手段和大胆的假设,对文本予以补充;不同之处是它经常无中生有,即在课文中找不到类似的情节。填补空白的方法,实际上是将文本跳跃性较大的地方,当作作文写作的想象性空间来处±里。
  例如,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作者根据作文题意要求,对原作大胆改造,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如此为文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
  
  四、故事新编
  
  与填补空白有相似之处,即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主要为事件与时间,而人物往往一致)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不同的是,故事新编通篇进行想象,是借用文本之躯,充入全新的血肉,具有相当的原创性。
  例如,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天魔劫火》,借用《屈原列传》的人和故事,将张仪、郑袖和屈原之间的斗争描写得惊心动魄,将楚王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一波三折。
  
  五、故事接龙
  
  以教材中的文本为依据展开想象,从文本结束段写起,创造一个全新的故事。故事接龙是能体现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写作形式之一。
  例如,江西高考优秀作文《桃花源祭――不听智者之言的悲剧》,写渔人受高价诱惑,将桃花源出卖给电视台,导致桃花源过度开发,最终给当地人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故事,切合环保主题。文章虽多夸张之语,但总体上是符合逻辑的。
  
  六、旧事新论
  
  主要出现在议论文中,即作者不盲目认同课文中的某些观点、评价、情感和态度等,而是作出自己的分析和价值判断。例如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一文,是对《红楼梦》中黛玉与宝钗的评述,而作者的评述与常论相异,既紧扣话题,又突出自己的独到之见,显得新颖生动,能激起读者的兴趣。现摘录其中一段:
  宝钗则不然,且不说她在“宝黛”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看她的为人处事,和气里头带着刚强。她待人接物亲厚,无论谁她都一视同仁。在被人言语冒犯后一笑置之。这需要如海一般宽阔的心胸,如水一般轻柔灵活的心思。做人能做到这样,也算是一种境界――兼具山的沉稳和水的变通。
  
  七、描写作者
  
  教师每上一篇新课文,都要对课文作者进行或简单或详细的介绍,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但遗憾的是,多数学生都没有将这些材料利用起来,白白浪费了许多作文资源。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多数作家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在他们的一生中,曾经拥有过许许多多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将这些故事整理深化就是一篇篇很好的文章。
  例如,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用朴素平实的笔触,阐释了沈从文先生性格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灵动与沉稳,突出了湘西的山水对先生性情的孕育、熏陶与同构。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但简单的叙述,足以使人看到了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作家。
  对于课本素材的处理方法,具体有以下三种。
  
  一、摘抄式
  
  摘抄,就是对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感情、态度、评价的词语或句子,对有深刻内涵、寄托了作者感情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整理。
  
  例1
  面对失意、伤感和痛苦,不同性格的人物写下了如下的注释:
  那片弥望着田田荷叶的荷塘,那朵朵袅娜开着的荷花,那如高楼上渺茫歌声似的荷香,还有那淡淡的月光,给“不平静”的朱自清带来了宁静。
  那西天温柔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那波光里的艳影,还有沉默不语的夏虫,给离别康桥的徐志摩带来了安慰。
  《卫风・氓》中的那个女子,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爱情幸福变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生活折磨的时候,她对“二三其德”的丈夫义无反顾地说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话。这句发自内心的话,为痛苦的她带来了希望。
  那串让自己高雅迷人的钻石项链,舞会时还挂在自己漂亮的脖子上,后来却莫名其妙地弄丢了。美丽、丰韵、娇媚的马蒂尔德从此过上了漫长的偿还债务的生活。粗重的家务活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争价钱、受嘲骂的市井生活褪尽了她高贵的气质。这些穷人艰难的生活,为虚荣的她带来了真实。
  
  例2
  面对社会的黑暗,有良知的人做出了如下的选择: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面对凶残杀害刘和珍等青年的段祺瑞政府,不是沉默不语,而是用投枪和匕首般的文字给他们迎头痛击――“凶残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的龚自珍面对文人画士“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的社会现象,他选择了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才的罪恶进行抨击。一句“丈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表现了他满腔的愤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面对皇朝权贵的无理排挤和无耻忌妒,他选择了自由和个性。
  
  二、感悟式
  
  感悟式的方法主要用在诗歌和散文的文章中。感悟,就是要对文章的人或物有一点切身的体会,把自己的感情和文章的人或物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升华。
  
  例1
  我从遥远的《诗经》中走来,静女你依然保持着“爱而不见”的俏

皮和美丽;我从激情的《楚辞》中走来,屈原你依然保持一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之心;我从悲剧的乐府诗中走来,兰芝你依然保持着“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的爱情坚贞……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吗?为什么现在的人有那么多的欺诈和谎言呢?
  
  例2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让我学会了青年豪情;“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舒婷让我学会了对祖国的自豪;“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窦娥让我学会了区分善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你让我在无路可走时学会了超然。
  
  例3
  我不知道死亡对海子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他临死前写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总给我以幸福和温暖的感觉。痛苦而伤感的海子啊,为什么当你决心把生命化为尘土的那一刻,你还在为我们吟唱“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诗句。难道这就是你用感伤而痛苦的生命带给我们最好的祝愿?
  
  三、评论式
  
  评论式主要用在论说文中。对一些经典文章像《过秦论》《师说》《拿来主义》等一定要注意作者的观点。这种方法就是要根据作者的观点或赞同或深化或补充,最好能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例1
  好一个“拿来主义”!在鲁迅先生的眼里不“拿来”或是自以为“拿来”的人就是“孱头”“混蛋”“废物”,我们要学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做到去粗取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沦为“孱头”“混蛋”和“废物”。
  
  例2
  维纳斯的双臂因偶然的缺失而获得了必然的完美,缺失给维纳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但转念一想,这样的缺失不是每一件艺术品都能承受得起的。人生亦如此,挫折对大师来说,是笔财富,是种历练。但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灾难!请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吧,不要让缺失成为我们美丽的借口。
  
  例3
  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他的意思是说,在我们的前面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只有我们坚持跋涉完那段艰难路途的时候才能领略得到。最后他还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前面有“奇伟、瑰怪、非常”的风景,但奇怪的是有的人不“尽吾志”却照样能领略那处风景,君不见有人不流一滴汗,不出一分力,也能“裘马扬扬”?贪官就是如此。他们掠夺别人的“风景”来装点自己的“风景”,虽然能获得一时之快,但也需知道好景是不常在的!
  这样,有了教材这本好素材,加上同学们那支幻化无方的笔,大家再也不会为写作没有材料而苦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4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