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意蕴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萧 萍

  所谓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作家们在作品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呢?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的是橘子洲头的湘江秋景,诗人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然后诗人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写人的活动,以“浪遏飞舟”作答。表面上看,诗人写的是普通的秋景,抒发的是回忆战友之情,但读者根据诗人的思想性格,就会把这一切构成完整的画面,由大自然的景象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斗争的形势,由同学少年联想到向旧社会宣战的革命者的形象,从而鉴赏出这首诗表现的是大革命前夜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战斗豪情。这就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象征性手法,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了由此及彼的联想。普希金的《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像大海一样过自由奔放的生活的愿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土地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可看作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戴望舒是典型的象征派诗人,其《雨巷》就是现代诗歌中运用象征性抒情手法的典范作品。诗人用阴沉潮湿、狭窄寂寞的小巷暗示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他热切地期待着一个和他一样彷徨迷惘的姑娘,这个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和芬芳,但这个姑娘只是“倏然飘过”,象征着美好理想的稍纵即逝,难以出现又难以实现。这种感觉正是当时黑暗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而陷入困境的真实反映。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既用了写实手法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刻画狂人,用写实主义,写出一个非常真实的医学上无可挑剔的“迫害狂”患者;寄寓思想,用象征手法,透过疯言疯语揭示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吃人的重大问题。应该说,在《狂人日记》中,象征主义手法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没有它,一个短篇小说绝对不可能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到揭露“礼教和家族制度吃人”这个高度;没有它,狂人所呼叫的“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就完全失去了沉痛的味道;没有它,整篇《狂人日记》就只剩下了一堆疯话。《药》中安排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华夏”。这是淡淡的不显眼的一笔,然而这一笔把悲剧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效果。
  面对纷繁多样的的文学形象,如何品味象征性形象的内在意蕴呢?
  
   一、寻找意象与现实的关联,即象征性形象与现实事物的相似之处,品味其中的含蓄美
  
   先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巴金的散文《灯》写于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中国大部分国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张牙舞爪,不可一世,似乎无坚不摧,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岁月。抗战已经过去四年了,人民朝夕盼望的胜利在哪里?作者内心深处决不相信正义会失败、邪恶会成功,但现实如此黑暗,他自己有时也难以保持恒久的信心,带着苦闷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情绪,巴金写下了《灯》。由此可以理解,作为一位爱国作家,巴金目睹国土沦丧人民涂炭,心情自然十分沉重和愤懑。开头写“我”“从噩梦中惊醒”,独处“寒夜”中,感到“窒闷”,看到在“寒气”中“微微颤抖”的几乎要熄灭的灯光,像“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因而作者会从“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得到“勇气”,受到“鼓舞”,仿佛浑身通上了电。为这难能可贵的“光”和“热”从“窒闷”到“微笑”,实在是情不自禁。为此,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主题可表述为:作品以“灯”为象征物,通过现实、回忆、联想,写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从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在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关键时刻,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再去发现作品蕴含的哲理。这篇散文,虽然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但今天读来,依然余味无穷。它写的是普遍的人生感受,可从一般的政治层面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联系时代背景来看这篇散文的主题,说它表达对统治者的痛恨,抒发心中的郁闷,坚定对抗战胜利的信心,都是不错的。但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直陈这些思想,通篇只是写灯,写灯光在寒夜里给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希望和勇气。这使作品具有了言外之意。从哲理角度说,这篇散文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类向往光明、坚定信念、正义必胜的愿望,抒发生命需要精神支柱的感想。
  由此可见,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不是直陈其理,而是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可以说,作者用象征手法,表达了某种思想哲理,使作品具有一种含蓄美。含蓄,富有暗示性、朦胧性和多义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含蓄美是欣赏者在从手段到目的的过程中的美感享受,象征是手段,哲理是目的。
  
  二、培养丰富、敏捷、准确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暗示的意义,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的意义”。比如,描写风帆,作者用意不在风帆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乘风破浪的普遍性的意义;描写和平鸽,作者用意也不在鸽子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和平的意义。臧克家的《老马》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从表面看,写的是一匹忍辱负重、饱受欺压、苦痛无比,在鞭子之下不得不挣扎向前的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诗人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卞之琳写《断章》用“桥”“人”“明月”“窗子”等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为读者留下开阔的想象空间。如果说这首诗的关键在“装饰”二字上,则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如果说作者从虚处落笔,则实写一位美人。如果说着重在“相对”上,则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孔子曾多次说到自己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感受,如“登泰山而小天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时总结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欣赏规律。当人们造出“稳如泰山”“ 重如泰山”“望穿秋水”等词语时,其中所表现的,就不只是对自然风景的歌颂,而是表达了其中所蕴含的某种更为深刻的意蕴。
  
  三、培养鉴赏兴趣,积累鉴赏经验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给人以审美感受,就是由于它以江南之春千里莺啼、红绿相映、水村山郭、酒旗轻扬、古庙名寺这些景物组成一幅形象画面。这些形象诉诸欣赏者的感官,引起强烈的感受。文学艺术运用语言来创造艺术形象,长期进行鉴赏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而且使人们的精神更为丰富,道德情操更为高尚,美感意识更为强烈。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主要靠对意象的把握,即对作品中平凡而富有特征的物象进行想象和联想,体会其中象征物表现的深意,把握作品的深刻内蕴。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一件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填充文本的空白处。因此,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所以文学欣赏中欣赏者的理解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原意。文学作品中使用象征手法的非常多,常作欣赏,可以大大提高审美趣味,从而达到接受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进行审美心理构建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6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