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秋影

  “百家讲坛”是央视十套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开播10余年来,有多位大家登上了这一讲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其中的几位坛主,感悟他们的人生智慧。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出生,著名诗人,书法家,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他是继胡适等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有四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曾在《百家讲坛》开讲《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周汝昌著作等身,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周汝昌是在怎样的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的。周汝昌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他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父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再到后来,周汝昌右眼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周汝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周汝昌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衣着,简陋得难以再简陋的居室,略带天津音调的京腔,记忆翔实细腻,思维敏捷深邃,出言鲜活生动,谦和可亲,著作等身,这就是于斗室书斋中从容坚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周汝昌。早已年逾90的周汝昌,留给世人的是钦佩与敬仰。
  
  1.坚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汝昌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但他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去从事他所热爱的事业,这是何等的坚强。
  2.磨难。面对命运给予自己的磨难,周汝昌没有屈服,他以自己的行动,以著作等身的成果挑战了命运,他告诉了命运:自己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3.追求。心中有追求,才会有动力,周汝昌遇到的困难不可谓不大,但他心中对事业的追求,却让他不愿停止甚至放慢自己坚定的脚步。
  【适用主题】坚韧;坚持;奉献;从容……
  
  周国平,1945年7月15日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学者,散文家。曾在《百家讲坛》开讲《爱的四重奏》。
  2007年,周国平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表示,阅读是思维、灵魂、精神的事情。而“电视文化把我们自己娱乐死”绝非危言耸听。他分析说,文化有两个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会把我们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2010年9月26日晚,周国平做客东南大学,就“人生的境界”与东大学子交流“用了半辈子才悟出来的人生感想”。自称“除了年纪,什么都不老”的周国平传授平凡生活的幸福秘诀,跟学子分享“育儿经”之外,更强调阅读经典、阅读写作的重要性。
  
  作为哲学家,周国平多年来著作不断,无数专著在哲学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学者,周国平以其广博的知识、流畅的文笔,给无数读者以心灵上的哲学慰藉。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1.清醒。任何时候,头脑的清醒都至关重要,尤其在当下的娱乐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显得重要。什么才是真正的可以传承的优秀文化,需要的是时间的检验,我们莫要让真正的文化被娱乐时代所吞噬。
  2.心态。周国平自称“除了年纪,什么都不老”,周国平传授“平凡生活的幸福秘诀”,反映出的都是他良好的心态。正因为如此,一个人才能保持一颗年轻之心,才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3.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周国平关于文化有两个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的认识,的确让人们警醒。离开了自己的思考,被外界牵着鼻子走,前途往往难以预料。
  【适用主题】文化观点;阅读的意义;心态……
   马未都:
   君子不可以不知恒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曾在《百家讲坛》开讲《马未都说家具收藏》《马未都说陶瓷收藏》《马未都说玉器收藏》《马未都说漆器收藏》《马未都说收藏杂项》《薪火相传说收藏》。
  关于自己如何走上文物收藏之路的,马未都说:“我是一个对各类事物都感兴趣的人,十分愿意思考其规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家熟知的文物收藏不过是我的业余爱好。早年喜欢过文学,错以为文学是一生的事业,后来发现人生有许多事情比文学还绚烂多彩,就势利地离文学远去了。走进文物领域,深知此处积淀之厚,非一世之功不可攻入,故兴趣盎然。世上凡能成事的人都要保持这种兴奋,持之以恒。王安石所以说:君子不可以不知恒。”
  关于如何鉴别真品和赝品,马未都说:“我从来不研究赝品,更何况每件赝品的破绽都是不同的。每个月,我都要抽空到博物馆泡上一整天,不干别的,就是盯着古董看,一直看熟看透为止,收藏界管这叫养眼。经过这样反复无数遍的养眼,眼睛就只会适应真品的感观,今后一旦看到赝品时就会觉得非常扎眼。”
  
  不重视历史文化传承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百家讲坛》推出马未都,让他给观众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正是反映了当今国家重视文化、重视历史的潮流。尽管马未都先生说“我们文明的魅力很难用语言来表现,无论是谁,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面前,都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他仍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让人们得以大开眼界。
  
  1.适合自己。《论语》中这样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兴趣,什么也做不好。马未都先生从文学领域,转向文物领域,做出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
  2.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尽管文物收藏原本不过是马未都的业余爱好,但他靠着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为了该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家。
  3.认清本质。马未都创立的观复博物馆,得名于老子《道德经》中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这与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何其相似。看来,世间万物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
  【适用主题】君子不可以不知恒;兴趣至上;看清与看透……
  编辑/于智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0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