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祝卫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欣赏水平的重要手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呢?
  
  一、师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只有教师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潜隐的信息,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要抓住“雪中送炭”一词来达到理解文本主旨的目的。通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为什么大嫂能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送粮食,是雪中送炭吗?通过教师提问式的引导和启发,可从中体会到这是中朝两国人民之间在共同抗敌中结下的深厚友情。同时进一步明确,送去的不仅仅是粮食,更重要的是为战士送去了精神食粮。正因为这些精神食粮才使得战士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感到无比温暖,进而战胜一切困难。这就是“雪中送炭”一词的内涵。
  
  二、生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它是一个个体“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对话”方式,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对话”,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一方面学生要受作者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要给予教材以“二度创造”,把主观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界,成了一个新我”。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走出“教材至上”,把教材也视作为“活的生命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与课文直接“对话”。让学生带着期待走进阅读,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让学生进一步对课文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并活用语言和语言规律,进行极具对话色彩的言语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沉浸于“对话”中,引发高质有效的“对话”,生成独特的感悟与体验。
  
  三、师生对话
  
  对话教学,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交流与沟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针对教材内容,适时开放时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或有机点拨,或加入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讨论,完成知识的生成、创造。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在进行着一场场你来我往的对话,在这样的交流与交锋中,知识点亦被逐步点化、逐步凸显出来。
  
  四、文本对话
  
  “对话”,意味着真实开放。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应体现生活性,有真实的生活交往情境,有真切的生活交往需要,有开放的生活交往空间。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走出“书本语文”这个中心,向“生活语文”回归,进行真实、广泛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视野不仅停留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要适时地拓宽学习的资源,以升华文本的人文内涵。如《狱中联欢》,课文讲的是渣滓洞的革命志士利用联欢之际,巧妙地跟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如果我们把学生引入到《烈火中永生》、《红岩》中去,便会知道这些革命者是在白色恐怖中开展革命活动而被捕入狱的,入狱后又是在遭受敌人的酷刑折磨而不改变自己的信仰的情况下与敌人进殊死的斗争的。那么,斗争后所取得的胜利――进行元旦联欢――革命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就已经融入到学生的心田了。
  在语文阅读教学这一特殊的对话中,教师要靠智慧和人格成为对话中的首席,要成为对话中的精神领袖,引导学生在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广阔天地里,在对话中自由驰骋,让师生双方在学习中彼此分享思考情感经验,让学生在对话中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与文本融为一体,在对话中不断丰富自我,使知识和情感达到进一步的融合和升华。
  江苏海安李堡镇中心小学(2266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