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鲁迅作品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鲁迅,这位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伟人,当他以低眉菩萨的心态、怒目金刚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爱他、珍惜他的价值。不仅仅是过去,更是现在和将来。
  但是,爱他,首先一定要懂他!
  我想,作为学生的精神启蒙者,我们有责任在深入研读鲁迅作品的同时,探究一下在课堂中教学鲁迅作品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尽早接触他、理解他、亲近他,让鲁迅作品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让鲁迅精神在学生心灵中生长起来。因为,人的心灵虽然是一块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但是,一旦错过了播种的季节,也只能收获荒芜。
  然而,学生所能理解的,应该是能够以他们的生活经验所能认知的。他们不喜欢神圣到让他们感到压抑的偶像和与他们的生活背景相去甚远的作品。
  以我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能会让学生更喜欢鲁迅和他的作品。
  一、通过作品了解鲁迅的成长历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呐喊〉自序》等文章较为清晰地展示了他的精神的成长历程。他不是一个天生的圣人,而是一个原本跟所有的少年一样喜欢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的人,也趁老师不在跑到教室外面去玩耍、在课堂上偷偷地描摹图画,或是到乡下偷偷烧着吃人家的毛豆,假如是现在,也许他也会跟有些孩子一样玩玩游戏机、传传纸条、发发短信之类的呢!时代不同,玩法不同,可是童心一样啊!要亲近鲁迅,用不着板着脸。
  要让孩子们清晰地知道,是什么改变了他、成就了他,使他最终成长为一个精神的巨人。家庭的不幸(而这个不幸的最初起因也还似乎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他爷爷的一个没有成功的科场舞弊贿赂案。我之所以提这个,丝毫没有贬低鲁迅的意思,耻辱一样可以成为一个人进步的力量),使他在别人的白眼中决定要“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生”。然而走出家庭,却让他进入了社会和民族的黑暗与不幸中,这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要“疗救”的,此时,也绝不再仅仅是他的那个小家,而是“大家、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紧密结合,对他看似一个偶然,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有使命感、有所成就的人来说,却是一个更大的必然。家庭、社会,就是这样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把他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可以给众多的青年人以激励。
  二、以“疗救”为宗旨,突破鲁迅作品涉及事件自身的局限,打通时空,以现时代为坐标,站在历史、民族的大背景下,将事件和人物与现时代生活对接,引导学生以反思和审视的方法来认识生活。
  无论是最初的决定学医,还是后来的弃医从文;无论是归国后的教育生涯,还是最终以忍痛割爱的方式,离开讲台;甚至很少用小说而是以杂文的方式投入战斗,鲁迅那“疗救”的宗旨总是在引导他的人生之路,以深刻的反省和冷峻的剖析来面对他人和自己。他是一位出色的精神医生。
  了解了《一件小事》《〈呐喊〉自序》《祝福》中流露出的痛苦、彷徨和呐喊的决绝,也就明白了他仗义执言、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其实源自鲁迅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学习鲁迅作品,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精神和习惯。这种精神和习惯的培养,比引导他们去认识别人、认识社会更为可贵和重要。没有它,做任何别的事情都会走样,变味,或者适得其反。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又太缺少这种精神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和引导学生讨论来逐渐使学生养成这种精神和习惯。精神一旦在心灵中扎根生长,作品还有死去的可能吗?
  了解鲁迅犀利的战斗精神,固然是鲁迅作品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他那种认识生活、剖析生活的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作品为支撑,把学生引到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思考中来。阿Q、祥林嫂、鲁四老爷、未庄的人们、鲁镇的人们……他们是否至今都还“健在”?当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甚或就是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将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对待他们或自己?我们习惯于孤立静止地去认识某一篇作品,然后得到一个孤立静止的结论,这只能把作品教死,把作者杀死,把学生教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品和作家的生命只有还原到生活的长河之中,才能不朽;教师和学生也只有以作品为舟,到生活的长河中来畅游,才能领略生活的无限风光。
  三、对鲁迅作品的文本借鉴。
  作为文学巨匠的他,对于文章的艺术形式是非常讲究的,无论从构思到语言,从段落到句子乃至标点都非常精到。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体会并且加以借鉴。
  从布局谋篇上来讲《拿来主义》《祝福》《药》等的结构;从细节描写来看《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药》等的环境、动作、肖像、人物语言等;从段落突出鲜明来看,有“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两句的分别独立成段加以强调;从非常规断句来看,有“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等句来表现作者的异常悲愤之情,等等,信手拈来,不一而足。
  如何加强对鲁迅作品文本价值的研究和借鉴,让学生在领悟作品精神、掌握作家思维方法的同时,从写作学的角度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借鉴,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引导学生从作家的成长经历、精神品格、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文本的价值等多角度切入学习时,鲁迅作品难道还会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那么艰深和晦涩吗?
  爱,引导我们去研究他、去懂他;懂了他,他就会永远活在我们的精神之中。
  山东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61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