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唤醒学校・唤醒企业・唤醒社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实施主要在于唤醒学校、唤醒企业、唤醒社会。教育专家们既要唤醒学校也要唤醒企业。应该动用国家力量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关键词】唤醒学校 唤醒企业 唤醒社会 教育专家 国家力量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58-02
  
  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进步的时代,在这个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正发挥着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一个发展关键期。
  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6年11月发布教高[2006]14号文件,正式启动和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示范性院校)。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从2006年―2010年实施,按年度、分地区分批推进,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要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明显具有辐射能力和国际影响,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这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举措。
  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
  笔者认为,要成功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主要是成功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切实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三唤醒”,即首先要唤醒学校,二是唤醒企业,三是唤醒社会(包括舆论和学生家长)。这其中当然主要的是唤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当事人”,即“学校” 和“企业”。 然而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唤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落脚点”――“企业”。
  
  1 “唤醒学校”是基本
  “三唤醒”当然首先是唤醒学校,即唤醒学校的领导、唤醒学校的各级干部、唤醒学校的全体教师。
  全国现有1140所高职院校,经过教育部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下发文件、学校领导和干部学习培训、教育专家讲课演讲、各类研讨会,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正在)被唤醒,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织,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遴选出了3批共100所国家示范性院校。虽然全国的示范性院校只有100个名额,但有许多省市还有自己的示范性院校,参加竞争的学校应该有数百所,这表明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正在)被唤醒。
  “唤醒学校”,这一切正在更广泛更深入地进行之中,显然“唤醒学校”相对是比较容易去做的。现在教育专家们应邀到处去讲课、去演讲、去办各类研讨会、培训班,到处都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学校的领导、各级干部、全体教师都很愿意接受教育专家的“洗脑”。应该说广大高职院校的领导、各级干部、全体教师都积极接受并正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观念、新模式。
  
  2 “唤醒企业”是关键
  现在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在十分积极地努力探索并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十分积极地去寻求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去创建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在目前许多学校实践的情况看,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地位比较尴尬,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校企”双方的地位似乎是不平等的,是学校在向企业“求婚”,是“凤求凰”。学校热情高涨,一些企业却冷眼相望,学校伸出了橄榄枝,一些企业却不接手,大部分企业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动力。
  只靠学校去求、去拉企业,既费力也收效不大,一所高职院校需要几百家甚至上千家企业做为校外实习基地来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要建立、维护和发展这么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已是非常不易的了,而将几千名学生撒在这么大的面上来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去实施管理也是极其困难的,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精力,显然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只有学校的一方面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的单方面努力,而合作和结合的对象――企业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不合作,那一定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如果企业愿意和高职院校携起手来一起干,那一定是事半功倍,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校企合作不可能建立在“支持教育”和“热心公益”的基点上。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基本点,一定要寻求双赢的基点,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如果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够跟企业、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就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但笔者认为,不是每所学校和每家企业都能做到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实现双赢的。应该认识到,毕竟培养人才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它是国家的大事、民族的大事,而企业是学校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并且是无偿受益,既然受益,就应该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不应该坐享其成。
  纵观世界上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达成熟的国家,无一不是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订法律法规及政策,促使或迫使(甚至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让我们看看职业教育发达成熟的德国和澳大利亚的情况:
  德国高职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即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又用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与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德国基本法(宪法)的规定“双元制” 的一端――职业学校属于各州的高教部门管理,而“双元制”的另一端――企业则由政府负责管理。其中由教育科学部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则是企业培训的法律基础。在“双元制”课程模式中,学校按照各州整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则按照培训规章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并共同合作来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企业对职教的参与意识,并视之为己任,能从各方面给职教以帮助。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需求,又满足了国民基本文化素质要求。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企业的培训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职业学校则处于从属或配合方的地位。企业按照课程计划实施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与训练,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毕业后马上能上岗工作。
  澳大利亚为加强与企业、行业及学校的合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学院都设有行业咨询组织。他们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较强,主要职能是联系大小企业,协调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和学校提供企业的需求信息,向企业宣传政府的政策,把学校的教育培训推荐给企业等。各州、学校也设有培训咨询组织,协助政府实施方针政策,它们既可将各种信息反馈给政府,帮助政府决策;又可为办学实体提供服务,还可对办学实体进行监督、评估。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系统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政府、企业、学校联合,注重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到一起。

  在我国,尚未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订法律法规及政策,促使或迫使(甚至强制)企业支持、参与、合作职业教育,目前只处在“动员和引导”的层面上,显然是不够分量的。
  2005年10月28日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及“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在“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这里只是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而未提出“推动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提到了“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提出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意见》,研究提出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办法,研究制定从根本上有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
  笔者认为,要使企业主动积极地与学校合作办学,也要首先唤醒他们,然后再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订法律及政策,促使或迫使(甚至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为此吁请教育专家们迈开双腿走到企业中,去讲课、去演讲、去办各类研讨会,把企业的领导们、企业家们发动起来,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必须唤醒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利实施,示范性院校建设才能最终达到目标。企业的真正觉醒,企业的主动参与是校企合作的根本条件。唤醒企业,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示范性建设成败的关键点。应该首先花大力气唤醒企业,随后应该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订法律法规及政策,促使或迫使(甚至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3 “唤醒社会”是补充
  现在全国1千多所高职学校搞示范性院校建设,但社会(包括高职学生的家长)的反响却并不大,甚至不大了解。舆论传媒似乎也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我们应该把舆论传媒调动起来,大造社会舆论,鼓励、支持、促进、推动企业与高职学校合作,并使社会(包括高职学生的家长)给予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4 结语
  必须花大力气唤醒企业,企业的真正觉醒,企业的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才能最终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职教论坛.2006,06.
  [2] 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6年11月03日.
  [3] 吴启迪.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2006年12月3日.
  [4] 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3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