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心体验音乐,体验心中的音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德里达、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美学以颠覆传统美学为目的,强调多样性和相对性,注重多元化和去中心化,重视艺术的机遇性、游戏性和无意识性,艺术不再仅仅局限于经典艺术的范围,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概念,它模糊了艺术与现实、各种艺术之间的界限,艺术与非艺术、雅与俗之间的对立逐渐消失。在他们看来,艺术欣赏者不再仅仅是接受者和消费者,更是生产者,人人都是艺术家,都可以参与到艺术创造中。这种艺术概念或范畴的扩大,使美的或非美的作品都可以被视为教育视野中的“艺术”,关键在于它们是否能成为表达情感、观念或认识的载体。这样,艺术的形式和素材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绘画,也包括童谣、戏剧、卡通等;艺术活动的形式也在传统歌唱、舞蹈、绘画的基础上扩展到游戏、童谣、戏剧表演等等。
  这样一种美学思潮也深刻地反映在当代西方音乐教育的改革进程中。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9月推出了“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杨力先生的译著《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正是将抽象、深奥的美学思想贯穿在细致入微的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引导教师自己首先从音乐的体验人手,在对音乐进行全面、丰富、深刻的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属于教师自己个人的、独特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在基于教师个人独特音乐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心体验音乐。
  作者开宗明义在序言中写道:“培训那些将会成为初等学校音乐教师的期间,给他们介绍一些实际有效的音乐经验,使他们形成毕生从事该事业的态度,增强他们对音乐技能和对音乐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让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在他们学习如何把音乐的体验教给学生之前,自己首先要亲身成功地进行音乐体验――演奏、演唱、听音乐、分析音乐。随后,每一个人在对音乐的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人音乐要素的学习。这样一种基本的体验先于教学方法的使用,对于音乐师资培训,对于音乐教学法而言,无疑是全新的。
  那么,为什么要从体验开始呢?作者认为:“首先,音乐是―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令人喻悦的、实实在在的,它充满情感,富于理性。”体验音乐就是为儿童和教师找到分享音乐乐趣的方法,教师在音乐的体验中将充当表演者、欣赏者、作曲家或分析者,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分享音乐经验,而且可以随着儿童的成长提高教学能力。一旦学生具有了审美体验,还将开辟教师与学生交流意见的渠道,使教师对学生有进―步的了解。
  问题是体验什么?怎么体验呢?事实上关于艺术,我们有很多体验是草率和肤浅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到艺术作品的质量上,我们才能发觉艺术作品的全部含义,从而有所反应。这也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所提及的那样,人们往往对熟悉的东西熟视无睹,可能对周围所听到的音乐是漫不经心的。因此,为了了解和感受艺术品,教师必须培养起来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关注,首先需要对艺术作品有真正关注的热情,需要了解使作品具有独特表现力的特质。一旦你全身心投入艺术作品,或是创作,或是感受,你就会发现这种全身心投入本身就是对你的一种酬答。如果这对成年人是值得一试的经验和知识,那么对儿童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能引起真正的、持久的关注和热情呢?音乐作品哪些方面的特质需要特别被关注进而被体验呢?在这里,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观念的阐述,而是进一步通过音乐来研究音乐体验,把注意力转向三首音乐作品,要求教师通过演奏、聆听、思考等不同的方式去专心体验。作者分别选了彼得・希格改编的民歌《转、转、转》、法国作曲家比才的《阿莱城的姑娘组曲2号》之《法兰德拉舞曲》和喜欢用新方法进行音乐观念实验的查理・艾夫斯在20世纪初创作的《没有回答的问题》。从这三首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对曲目的选择是非常精心的――三首作品分别代表了从古代音乐教材中选出来的现代民歌、19世纪作曲家根据民间音乐编写的经典管弦乐曲,以及非凡而独创的美国作曲家的现代风格作品。民歌的朴素、经典的深邃与现代创意的结合,大大拓展了音乐的视野,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欧洲古典音乐的单一范围,使音乐的体验更加丰富、多元、与时俱进。这样一种选择教材和作品的思路贯穿全书,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和学习。
  那么,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者、研究者究竟应该怎样去体验呢?对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趣味的音乐作品,音乐体验的路径、方式、内容、要求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民歌《转、转、转》,作者提出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在钢琴伴奏下反复演唱。在第一次演唱中要注意:1.整个旋律中的反复与对比音型;2.稳定的拍子及重拍改变的位置;3.旋律是大调还是小调等旋律大的结构和轮廓。第二次演唱时则要注意各段旋律的细节:1.拍子数;2.重复的、短小的动机数及应答的动机数;3.每个乐段的音高;4.歌中使用的音高――哪个音经常重复?这些音构成什么音阶等。第二步是听歌曲录音,要注意:1.是什么使歌词文本产生了最好的效果?是什么平衡了两个乐段?2.是不是速度或力度的改变,还是其他表现手段完成了这些?第三步,听过录音之后再次演唱歌曲。确定强弱、快慢之处,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吉他伴奏下演唱。
  对于经典作品《法兰德拉舞曲》,作者要求:听第一遍区分两个主要的旋律或主题,并试着记住它们,确定哪个是大调,哪个是小调。再次听音乐要注意:1.作者使用主题的次序;2.乐器是怎样被加进去,从而形成了更厚的结构和更强的力度。与此同时,作者给出了乐曲的曲式大纲。再次听录音,要求越仔细越好,并注意节奏是在什么地方改变的。
  对于现代作品《没有回答的问题》,作者强调音乐体验的“听、分析和想象”。第一遍要求仔细听:1.讨论你的反应;2.重要的和有趣的声音是什么?3.它们是否联系得很紧密?再听一次要求:1.在音乐中你听到多少不同的音区或对比?2.它们在曲式上是否相联系?如果相联系,是怎样联系的?结合这一步骤,作者细致地描述了音乐的音响和作曲家为自己的作品撰写的说明即音乐的表现意图。因为在这首乐曲中,如果不了解标题和作曲家所阐述的内容,就无从了解音乐中特别指出的概念。正是由于给了标题和叙述,才能清楚地了解结构、旋律动机、音色、节奏、力度和曲式等音乐要素是怎样被作曲家用来表达他的思想。再次听录音时要求: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音乐的音响联系起来,并提供音乐曲式的听力图表。最后再听音乐时,要求遵照图表并记住作曲家的想法和表现意图。
  这个体验的过程反映出这样两个特点:首先,音乐体验的基础是

演唱、演奏、欣赏、分析等音乐的实践。正如作者所言:“在你听音乐时,你不必关心自己的感觉,但要关心音乐。不管表现性是怎样的,它都是来自音乐而不是语言,这就是说,音乐体验虽然是一种心理活动,但是必须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语言的、概念的、抽象空洞的方式去获得;音乐体验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相反是有章可循的,必须了解并遵循音乐的表现手段、表现规律,必须在音乐知识和音乐思维的分析、指引下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作者相信,在演唱、聆听并对歌中有意义的细节给予充分的注意之后,将有助于更加了解作曲家利用各种音乐要素来表达其特殊思想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很容易地成为音乐的创造者,尝试创作出―些富有表现力的、属于你自己的作品。在创作中,可以使用以上作曲家所使用的、你所体验到的、表现音乐想法的音乐概念或要素进行分析'比如像《转、转、转》那样,通过音高、节奏和作品各部分长度的不同变化,在更大的乐段中使用重复和对比的方法;或者像比才那样创作两个不同的主题,使用不同的结构、力度和节奏,使它们交替出现并结合在―起;也可以像现代作曲家那样使用三种不同的结构和广为变化的力度、速度来表现他的思想。
  这样,运用普通的音乐知识和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逐渐体验乐曲,甚至还可以帮助我们尝试作曲。作者列举了葬礼、足球等进行曲或冬天、夏天等富有表现力的概念供教师自由选择。同时在这样的“命题作曲”中,方式列出了作曲时间及曲式、结构、音色、速度、力度等音乐的表现要素。有了这样的基础,源于每一个人独特的音乐体验,再加上音乐表现手段不同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巧妙地创作出千变万化、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种音乐创作体验又可以从作曲、表演、听音乐、分析人手,对各组的表演进行评估:1.音乐是否表现了完整一致的概念?2.若有特殊的表现思想,它是怎样传达的?3.音色、结构、速度、节拍和力度是否统一?4.曲式的选择。   也就是说,音乐体验不仅仅意味着只需欣赏音乐的声响。通过体验来探索音乐,一个教师需要假定担任几个角色:演奏者、听众、研究者或学生。每一种角色在发展音乐演奏或鉴赏的技巧方面,都有自己的作用。演奏是最基本的进入音乐内部的方式,它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方式感受音乐;作曲是极具个性的体验,涉及多方面的音乐抉择和智力抉择;听应该是一个人最主动的行为之一,听音乐是最复杂的角色。出色的听众应当既是作曲家又是演奏者,试着理解和感受他们理解和感受的东西。最后,所有的角色都涉及主动的理解、支配表演的技能,将表演者、作曲者和听众的注意,指向有意义的音乐细节的能力。不管何种程度的教学,都意味着通过这些体验使学生进入音乐中去,使他们关注音乐结构的细节,这对于有效体验音乐是十分重要的。关键之处是让学生进入真正的音乐体验中去,这意味着让他们逐个地进入到表演者、作曲家和听众这些角色中去。
  总之,音乐体验包括认知技能、使用语言及运动神经的技能,音乐感受力包含对声音模式的音乐思考,音乐感觉涉及声音的模式,但是对音乐的敏感性和音乐的理解力将取决于每个人的音乐体验、个性和生活经验,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练习得到强化、巩固、熟练和深化的。也就是说,音乐体验是需要练习,也是可以练习、必须练习的。为此,作者就音乐体验设计了15个练习,这些练习对于帮助我们打开教学思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如何更加深入、细腻、全面、准确地体验音乐是十分宝贵、富有极大启发意义的。比如:
  1 选一段你熟悉和喜欢的音乐,比较这段音乐的两个录音版本,弄清楚每个演唱(演奏)者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处理音乐的;弄清楚你所发现的这些录音的最显著的地方――旋律的处理、伴奏、所使用的乐器、曲式的清晰度或其他表现的观念。
  2 选一段你不了解,但希望了解的音乐,听几次录音,画出一张‘图表”或写出一份音乐说明书,使用你能设计出来的任何办法,描述音乐的不同部分(如不同的颜色、线条、乐器和乐器组合、人声和人声组合),把你的图和录音给班里的其他同学,看看它是否能帮助个人在听音乐时理解音乐。
  3 选一段既无歌词也没有描述性题目的音乐(如“小夜曲”、“加沃特舞曲”等)
  (1)听,然后写下你的第一印象;(2)再听一遍,尝试搞清楚音乐中乐段的数量,它们是否是重复的或对比的,演奏的乐器是什么?(3)再听一遍,再次写下你的印象,把它与你第一次写的印象进行比较。
  4 试着回想起你最初接触音乐所产生的美好体验。那时你认为音乐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这个体验是美好的?
  5 用你所具有的否定性的音乐体验回答第4题。
  6 参加一次对你来说是新的音乐表演活动,或参加一次你从前不喜欢的音乐活动,列出你从体验中学会的四种事情。
  7 去一个艺术画廊或展示会,花上一个小时认真地看艺术作品。重复上一个练习。
  像这样的练习充满感情,充满回忆,充满了对个人独特的音乐(艺术)经历的深刻反思,直指音乐(艺术)的核心――体验。这样的练习既不是枯燥的知识概念的复述,也不是单调的技能技巧的重复,而是和人对音乐(艺术)的美妙体验紧密相连,同时又建立在对音乐的理性知识、技能技巧甚至批判性思维的主动运用上,是那样美好,充满情感、想象、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还有对自我和对艺术的尊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