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读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对话,传统的定义是“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谈话”、“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和谈判”。我们常说的课堂对话,原也常取此义。所以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表现出来的对话方式常常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单一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互动,缺乏对阅读内容的深刻挖掘,从而使整个课堂缺乏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力量。正如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生动描绘的: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讲,学生温顺地听;教师作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是客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教学表现出的对话关系。从教育构成要素看至少有三种,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话以及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介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新课程环境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呼唤的正是这种对话教学,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实施呢?
  1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
  作为一种态度,对话意味着“主体介入”。对话意味着对话双方不仅作为认知体,更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去亲临现场,主动投入,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相互悦纳;作为一种关系,对话意味着“人格上平等,心灵上自由”。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的话语”。对话双方是“我――你”关系,而非“我――它”关系。在“我――你”的对话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双方均作为有着独立人格、丰富内心世界和独特表达方式的人而存在。所以我们的课堂上应打破教师“专制独裁”的局面,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表独特的见解,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人性化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通过对话,双方都臻于一种经由相互交融而达成的新的精神境界:你走向我,我走向你,从对话的终端走出来的你和我,视野被扩大了,精神被拓宽了,你成了新的你,我成了新的我。
  2要具有对话的心态,坚持对话的原则
  新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不是知识至上的纯认知活动,而是凸现师生主体精神、生命价值的生命活动。教师和学生都要具有对话的心态,坚持对话的原则,成为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真诚敞亮自己,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师生都要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情的积累和运用的实践,谈见解磋感受,挖掘语言的人文底蕴,求得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于有疑问,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有“挂黑板”的尴尬,可以自己或让学生通过网络质疑,与生活社会对话,从而掌握真知,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新教材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有了这种对话的意识和行动,我们的学生就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话的理性思维,并在启发式、探索式的对话中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
  3要以沟通合作为条件,散发交往、互动的气息
  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说过:“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和合作。只有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以往的对话式教学不叫“对话”,而叫“传话”,是老师给学生接,是一种单一的传递式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会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过分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否定了文本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深入、客观思考的原动力就在这一天天的迎合中被消磨了。教代替了学,学生不是自己会说,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成了遏制“学”的“拦路虎”。当然如果教师作秀似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借某一学生之口推出教师早已认定的标准答案,这种披着合理外衣的对话方式比明显地给出标准答案就更为不合理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新的对话方式则是围绕一定的学习主题而展开的“生――本”、“生――境”、“生――生”、“生――师”等多维、多向沟通合作的交往、互动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相互讨论、相互辩驳、彼此顷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可以表现为个人探索、展开想象、深入思考。这些表现形式并不固定,需要视实际情况变化而交互呈现,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对话双方进行着多元的如多情境、多角色、多内容、多形式、多维度等方面的沟通互动,形成的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会在彼此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争论、问题的质疑、矛盾的激发、障碍的排除,体验的发展等方面不断得到提升,从而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真正的审美意义和精神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