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中专生心理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永明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中专生心理状态特征的分析,为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工作参考。
  关键词:中专生 班主任工作 心理特征 学生管理
  
  中专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人体形态和机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各器官的机能已基本健全,脑重量和高级神经活动接近成人水平,这就为进行较复杂的脑力劳动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最活跃,可塑性极强。作为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变化规律,才能科学地开展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点及面,全面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
  人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中专生的思想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当前社会大思潮的体现。21世纪的中国,正在飞速的发展,各种新思潮、新观点、新事物不断涌入我们的视野,尤其是Internet的飞速发展,使中专生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网络让中专生接触到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信息,思维方式在不断地变化,认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班主任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能脱离当前的社会生活环境,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才能科学地、有效地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与高中生有着相同的年龄,有着同龄人共有的很多心理特性,但因学习环境不同,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不同,中专生的心理特征和高中生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我认为,当代中专生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方式由半成熟时期向成熟时期转化。中专生情感丰富而不稳定,有明显的极端性;性格特征逐渐形成,心理上的独立要求与自尊心明显增强,他们讨厌别人对自己指手划脚,但对别人的启发与暗示却又能愉快接受;处理问题和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和草率,遇到事情既想自己拿主意,又想听听家长和老师的想法,对父母和老师还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中专生的自我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对事物的认识有着强烈的自我情感特征,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人云亦云的情况逐渐减少;喜欢争强好胜,凡事总想亲自试试,愿意参加各种竞争,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与称赞,以显示自己的能力,生怕别人说自己没用,各种矛盾的心理时时交织。
  2.自我意识膨胀,关心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特别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其中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立、自尊等认识和能力。中专生的独立意识渐渐凸现,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常常产生反感,开始关注自己外表特征。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干什么?”。而职业教育的特性,使他们常常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关注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幻想着自己无所不能,是个“超人”,渴望自己成为“明星”、“大款”、“大亨”、“大腕”,渴望自己的一切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称赞;他们的自尊心显著增强,讨厌保姆式的管束和空洞的说教,希望得到平等对待,受不了屈辱和冷漠,有了一定的抗挫能力;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希望能和老师接近,得到老师的肯定和信任,却又刻意保持某种“距离”,生怕其他同学说自己“巴接”老师,这种矛盾心理,总是时时存在。在班干部选举中,渴望同学们和老师能选择自己,能成为班级的代言人,展示自己“无尽”的才华,表面上却又轻描淡写,对同学说着当不当无所谓,自己不乐意当之类的话,这实际上是中专生自我意识的一种典型体现。
  自我意识的另一个典型现象是相当多的中专生所具有一种“狂气”,他们往往自视甚高,对自己的评价也往往是一切都好,认为自己能力非凡,具有“超现实”的力量。对于这种“狂气”,必须给予正确引导。我们不能把这看成是年少无知,这是他们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只要引导得当,这就是一股追求进取的强大动力,反之一旦碰到挫折,就会觉得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而意志消沉,颓废,甚至一蹶不振。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注意引导的方式和方法,避免空口说教,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你要这样,他偏要那样,你越是禁止,他越是要去做。产生这种反向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太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性,易偏激,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根据个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绝不可一刀切。
  3.自我封闭与渴望放开的心理矛盾并存。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男女生之间自然形成了两个群体,表面上互不相关、相互疏远,而在内心,却敏锐地注视着异性同学的变化;内心暗暗地评价异性同学,滋长着对一些异性的好感和对一些异性的反感,关心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自己能引起异性的注意,尤其是在自己心里有着好感的异性的注意,但又故意装着一幅冷漠的样子。对父母和老师也封锁着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往往言不由衷,答非所问,外在表现和内心想法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不能根据他们的某个举动或行为就做出某种结论,这样往往会发生偏差,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其实他们也渴望能和知心人进行情感交流,这个知心人,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师长,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和他们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作为教育者,不能看到男女生有较频繁的来往,就认为他们有什么不正常关系,这未免有些武断,要理解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不要采用指责批评、兴师问罪的行动,要关心他们,向他们传输正常的观念。否则,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伤害了学生的感情。
  4.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中专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自由观等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往往受到外界影响而经常变化,今天可能认为历史上的英雄才是自己的目标,明天就觉得吃喝玩乐才是生活的真谛,观点上往往带有偏激性;他们在看待问题时往往带有片面性,时而热情澎湃,时而冷漠萎顿,情绪变化迅速;这种心理特征在同学相互交往中也表现得很突出。常有这样的情况,两个很要好的同学,会因为一件小事或在某件事上产生了不同看法,反目成“仇”,不再来往和交谈,经过一段时间或某个特殊的原因,俩人又成了“亲密战友”,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专生心理素质的不稳定性。他们常把坚定与固执、勇敢与蛮干、投机取巧与聪明、自以为是与自信混为一谈,是非判断能力尚需提高。作为教育者在处理一些学生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5.中专生的品德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的特征。每个人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家庭环境、父母教育、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等都对中专生的心理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个体差异很大。中专生的交往范围也不再局限在自己周围,扩展到年级、校级,以至校外,社会环境对中专生心理成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个体表现上,有的学生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处理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关系时,能意识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责任,“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而有的学生,信奉的是“人人为自己”,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缺乏对他人、父母、集体、社会的责任感。马克思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就是说,作为一个社会人,你就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客观存在,不以主观上是否意识到为转移。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启发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不管他的起点如何,这对中专生来说,直接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生活道路和发展方向。
  这五个方面,大致反映了当代中专生的心理现状。作为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工作,必须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是开展工作、处理事务的前提;作为班主任,必须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做学生进步的领路人,做学生的良师与益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操等主编.新编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