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外语教学中的非语言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秋琴

  摘 要:我国在正式加入WTO之后,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更加广泛,急需一大批有较强交际能力的高级英语人才,来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竞争。这一新形势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强调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文化和非语言文化教学相结合,成功地实行跨文化教学。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 课堂教学 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融合 文化适应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语言就是学习语音、语法和词汇,把这三方面学好就意味着学会了这门语言。特别在高职的外语教学中,“语音+语法+词汇”模式贯穿了传统的教学过程。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人们发现单单学会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一门外语,许多学了不少英语语言知识的学生在与英语国的人员交往时常常出现交际障碍,造成尴尬甚至不快的局面。这并不是因为缺乏英语语言知识,而是因为不谙英语国家中的非语言文化造成的。人际间交流是通过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进行的。后者是极其重要的,正如
  DavidAlbercrombit所指出:“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非语言行为
  
  当然,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非语言文化,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非语言行为。
  非语言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剌激(包括点头、摇头、微笑、皱眉、站、坐、蹲等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语),这些剌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非语言交际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1)补充功能:非语言可以补充语言表达的信息内容,如领导口头夸奖下属的同时,在他背上友好的一拍,这一拍无疑给了下属奋发向上的力量。(2)否定功能:非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不一致时,非语言信息显得更为真实。例如讲话者嘴上说“好”,目光却冷峻严厉,很显然在表达与语言行为相反的信息。(3)强调功能:通过非语言行为强调信息中的特别之处,从而完善表达辅助交际。(4)调节功能:语言交际是说者和听者之间的双向活动。如听说反馈、话语插入、轮流发言以及情绪反应、态度变化等。(5)替代功能:非语言行为可以替代语音发出信息,单独完成交际任务。例如父亲责备儿子,儿子一句话不说,却满脸不服气,父亲也就知道儿子的态度了。
  
  强调非语言文化的课堂教学
  
  现今社会要求高职教师搞好非语言文化教学。但是,对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要求应与语言交际行为有所不同:语言行为应当越正确越地道越好;非语言交际行为却只要求正确、恰当和自然地传达和接收交际信息,学会避免文化误解或文化冲突。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帮助学生尽量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含义与特点,了解其与母语文化差异和冲突所在,并学会和掌握排除文化干扰的合适方法。
  首先,在课堂上对目的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表现、含义、功能进行介绍和讲解。例如:耸肩动作在英国文化中表示不知道、没办法、没希望、不理解、让步等多种含义,在俄国文化中也可以表示惊奇、困惑不解、鄙视或厌恶、不理解、否定、让步、不愿参与争论、不愿解释、束手无策等多种含义。在汉文化中没有这一身势动作。又如填写表格和选票时,中国人习惯以打勾或画圈表示肯定或赞同,以打叉表示否定或反对;而英语国家则以打叉表示肯定或赞同。外语学习者对此都必须细致了解,谨慎使用。
  其次,对用以表示非语言行为的词句加以介绍和讲解。例如,美国人佩带猫头鹰胸章表示崇尚智慧,然而视“夜猫子”为不祥之物的中国人就感到难以理解了。反之,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在汉文化中是能兴风布雨的神圣吉祥之物,在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龙的雄姿。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能喷烟吐火的怪物,在《圣经》中被视为魔鬼的化身。
  另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贫苦的妈妈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他们在银行存了一点救命钱,现在虽遇到极大的困难,妈妈仍不肯去取。下边是她与孩子们的对话情况:Mama pursed her lips. “We do not,” she reminded us gently,“want to have to go to the bank.” We all shook our heads.(妈妈努了努嘴,温和地提醒我们说:“咱们最好别动银行的存款。”我们都点了点头。)在此,“shook our heads”必须译成“点了点头”。这是因为英文化着眼于事实,所以在否定的话语命题格式中,英文化的人用否定的身势动作表示确认,用肯定的动作表示否认。然而,汉文化的人注重的是对交谈对象的态度的认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点头表示支持他们母亲的看法。如果摇头,则是表示不同意了。
  再者,在外语教学中植入非语言文化交际。1.将课文中涉及到的非语言行为等内容列入生词、注释、例句和练习中,以便使学生理解和掌握。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或通过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注意观察目的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3.在对语言材料的内容进行语言知识讲授和言语技能训练的同时,适度地阐释其蕴藏的文化含义及非语言交际规则,以促使学生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全面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4.组织专题讲座专门进行目的语文化非语言交际知识教育。5.收集非语言交际“语料”,开展目的语和母语语言、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对比研究和讨论。
  
  文化适应
  
  要进行非语言文化课堂教学,必须适应目的语文化,就是客文化对主文化的适应。它包括主体对异国语言的掌握,对异国语言文化现象与规律的认同,以及获取在异国环境中谋生的能力。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习外国语言,掌握其技能,了解其文化,可以使人们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更频繁地接触体验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在异国文化氛围中,文化主体渐渐领略到异国文化的内涵。所以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和设置真实的交际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置身于目的语国家典型的现实生活中,在漫长的磨合过程中,渐渐体验到东西方文化之差异,渐渐学会“会通合一”的方式,摄取东西方文化之精华,真正在祖国建设中起到栋梁作用。
  
  参考文献:
  [1]Stern H.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Liu Yongfa,Liu Xuan’en. The Practical Body Language. Hua Wen Press,1997.
  [3]Robinett,Betty W.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ubstance and Technique,1978.
  [4]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赵艳萍.文化与交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