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9年泰州市中考政治试题评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应铭

  摘要: 2009年泰州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设置,体现素质教育的导向,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引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着眼于终身发展,旨在通过试题分析,引领学生对新课程理念再认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 2009年泰州中考 思想品德 试卷评析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2009年泰州市中考思想品德仍旧采用开卷考试,但命题工作始终以“五个有利于”作为命题的指导思想,力求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导向,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引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不断实践。具体体现在:
  1.人本与科学的统一。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育人为本的德育功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导向,引领思品教育教学走上科学教育的轨道。
  2.基础与普及的统一。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考查,面向城乡全体学生,准确把握试题的适当难度。
  3.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为保持中考命题的延续性,大量借鉴了泰州市及全省各大市以往命题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年度的特点和泰州实际,力求稳定中有创新。
  4.情境与生活的统一。试题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注意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立意、情境和设问的有机统一。
  5.生成与规范的统一。遵循“题在书外,根在书内”的命题思想,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信息生成答案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学科术语表达观点、规范答题的能力。
  6.综合与渗透的统一。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学科内综合,注意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同时注意这种渗透是本学科知识的自然延伸或综合应用。
  命题组人员在严格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反复认真学习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端正命题思想,明确命题方向和原则,反复领会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掌握命题的范围及侧重点,共同研究组织材料,并编制试题,最后共同筛选试题并组成试卷。
  一、试题分析
  (一)凸显育人功能,体现核心价值。
  新课标以成长的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为主线,实现了教育教学目标的重大转变,淡化了空洞的政治教条,强化了鲜活的品德素质。本试题除1―5简明时政题和第15、18、19题属于政治常识外,其它都是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命题过程中,我们反复研究,力求通过“用教材考,而不是考教材”,引导一线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把教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归宿点真正转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引导初中生“过有意义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上来。除本试题第1-5题外,其他题的题材都直接或间接出自教材,当然不是简单搬用教材,而是经过命题者们精选、整合、编制而成的。特别是针对一线教学,相当多的学校只关注教材的“导航”板块(知识点凸显的板块),而忽视“探究园”、“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三个板块教育价值的实际,命题从这三个板块选取了不少精彩、经典的素材作为编题的资料,其目的就在于引导一线教学全面落实好新教材。
  (二)围绕学生成长,关注社会热点。
  思想品德新课程定位在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本卷选择体现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为载体,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力求达到测试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素养,同时让考试过程也成为学生陶冶情操、自我教育的育人过程。围绕学生成长、体现学生生活的试题,如:第11题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第23题辨析题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荣辱观等。关注社会热点的试题主要有第15、19题关注“两会”,第5、14题引导学生关注金融危机等。这使学生体验到只有平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自觉培养思想品德素养,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力求实现素质教育与中考升学内在的完美的统一。
  (三)能力立意为主,考查综合素质。
  开卷考试的初衷追求的是能更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力立意是开卷考试命题的必然选择。本试卷共24题,每一题都蕴涵不同能级的考查,其中考查认知能力的只占20%、考查理解能力的占80%、侧重考查运用能力的占30%。这样的试题能检测学生的思维水平,也能促进中学教学,提高教与学中的思维含量,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同水平的能力都具有综合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本卷的显著特点之一。如第21题考查学生对教科书循环使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又如第22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这种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考查形式,集教育性、基础性、生活化、主体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题,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要求。
  (四)答案科学合理,确保考试信度。
  信度是开卷考试的关键,更是命题的难点。本卷从四个方面确保考试的信度:
  1.考试目标定位。开卷考试考什么,如果是主要考现成的知识,则无法保证考试的信度和区分度。本卷的考试目标定位在考能力,即考学生是否真懂、考查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考查学生对生活的思辨及感悟。这些素质仅靠死记硬背是难以具备的,依赖查资料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全卷24题中靠知识记忆的只占20%,其余的题目学生都要具备理解、应用能力才能答好。
  2.试题编制质量。开卷考试题目怎么出,如果试题没有创意,在复习资料满天飞的情况下,是难以反猜题的。本卷24题都是新编题或原创题,取材不拘一格,设问无模式,未出一道繁、难、偏、旧题。整卷文字阅读量3058字,比去年减少了近200字,语言简洁规范,版面图文并茂,题干材料、设问及提示语言指向明确,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发挥真实水平。
  3.答案规范灵活。考查能力的主观试题,答案必须规范灵活,力求做到统一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只求统一,可能埋没优秀生(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只讲开放性,可能会鼓励投机,阅卷时难以操作。本卷4道非选择题,每道题的答案是切题、规范、完整、简明的。
  4.评分客观公正。非选择题的答案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再加上阅卷人员的主观因素,如果没有必要的评分说明,很难保证开卷考试评卷结果的公正性。本卷制订了较详细的评分说明。为不让侥幸者占到便宜,评分说明明确规定:同一观点重复表述,不得重复给分;同一含义的不同表述,同样给分。评分说明的这些规定,有利于落实考试的信度和区分度,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五)落实课改精神,体现地方特色。
  课改以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为突破口,即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自主(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些又恰恰是当前教育最薄弱,乃至缺失的。课改的亮点之一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卷第24题以“我与改革开放携手同行”的实践探究活动为载体,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存在和变化发展的状态、原因和趋势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改革进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切实承担起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这样的试题设计思路,更贴近学生的成长道路。

  本试卷的第22题以“文化泰州建设”为载体,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并自觉投身于家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六)完善学科体系,着眼未来发展。
  中考既是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又是高一新生的选拔考试,体现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衔接是本卷的特点之一。如第20题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理解;第24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等,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学科素养等继续学习的潜能,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教学反思
  我们认为,这次命题正确发挥了思想品德考查的导向功能,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能力立意,注重应用性、探究性、教育性和时代性,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它向教与学发出积极、明确和强烈的信号,尽力促使我们矫正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克服“考什么教什么”的不良倾向;努力寻找考试与教学的正确的结合点和平衡点,杜绝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猫捉老鼠”现象,促使考试与教学都能够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不仅考查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而且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科素养等继续学习的潜能。
  从2009年秋季起,泰州市开始使用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据使用过苏人版教材的教师反映:苏人版思品教材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定位准确,编写规范;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呈现方式新颖活泼,做到了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活动在前台,知识在后台,可读性、可操作性强,具有探究性,对问题有多层次的认识,认识方法多样化,答案也比较开放,所以比较受师生欢迎。如以七年级教科书的课文为例:每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生活在线”,由学生的生活事件引发问题;第二部分“探究平台”,这是课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几个层层递进的小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第三部分是“拓展天地”,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践行。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了思想品德教育靠灌输为主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也体现了新的教科书功能观,即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信息、教育内容的载体,还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是与学生互动和对话的活的文本,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
  加强课堂教学与研究。当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主要问题:一方面存在一些追求表面热闹,忽视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倾向,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教学还是比较传统,缺乏思辨性、探究性,习惯于让学生记背知识点。如果我们仅仅是按教材和教案上课,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开放性,没有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空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让学生始终围着自己预设的轨道转,尽管也开展了一些活动,上得热热闹闹,但仍然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没有体现新课程教学要回归生活,具有开放性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不回避社会矛盾和问题,允许学生质疑、思考,引导学生辩证地、正确地去分析和认识问题。
  
  参考文献:
  [1]苏人版.初中七年级思想品德编写说明,2009.
  [2]泰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考试试题及答案,2009.
  [3]泰州市暑期思想品德课培训资料,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