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课堂讨论激活创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启平

  课堂讨论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它以互动性和互补性,促使师生、生生的各种思想、观点和见解相互撞击,相互启发,进而产生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见解。因此,课堂讨论便以其独特的优势走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阵营,并逐步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合理组织、利用好课堂讨论对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数学课堂讨论在通常情况下只安排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但这几分钟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内容的组织,组织什么样的内容有讨论价值,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学生极大关注并能够展开讨论,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以前后两座四人一组或同桌两人为一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比如,我在教学“加法”时,通过创设情境,请3个同学上台来表演一段场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我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与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感知: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又如,我在教学“长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有短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学生就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说“我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把它们横着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比另一端”,有的说“我的把它们竖着戳在手心上来比的”,还有的说“把它们的两头都不对齐也能比较出来”。由于学生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都是有道理的,我都给予了肯定。
  在三种讨论方式中,以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也就是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综合编组,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二、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
  
  组织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学有成效。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光靠老师的讲解和简单的下定义,学生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对根概念的认识也肤浅。例如:“0不能做除数”,光是教师说说,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假如教师能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通过假设除数是0的情况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展开讨论,学生对“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道理必定会有深刻的认识。
  有些内容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乃至促进素质的整体提高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例如,让学生讨论这样一道题目:“有一次野炊活动,同学们共领了55个碗,其中每人领一个饭碗,两人领一个菜碗,三人领一个汤碗,怎样才能知道这次参加野炊活动的人数呢?”学生发言热烈,想出各种各样的解法,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情感。
  
  三、设计能展开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如果组织不好,往往会出现冷场现象或者偏离中心议题,变成拉呱闲谈,貌似热闹,但没有效果。所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而且难度适中。讨论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从学生认知方面考虑。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特别是那些学生认识一时模糊的问题,非唯一答案的问题,学生有意见分歧有争议的问题,都是容易使学生展开讨论的议题。例如:“怎样判断一个分数能化成什么样的小数?”“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米3/10,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这些问题往往使学生争得面红耳赤。
  
  2.从学生情感因素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情感伴随,只有以情动人,以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所以设计问题时除了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外,还要积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课堂讨论能在充满情趣且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例如,学了圆面积计算之后,我让同学们讨论:“一只小羊羔被一条5米长的绳子拴在大草坪中的一根木桩上,这只小羊羔能吃到草的范围有多大呢?”由于把圆的面积计算转化为一个富有故事情节的实际问题,因而很受学生欢迎。
  
  3.从议题难易程度方面考虑。把握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为主要依据,提出的问题应该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难度太高会导致多数学生坐冷板凳,难度太低了,学生对答如流,无须作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讨论都没有意义。
  除了按课时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课堂讨论之外,常常还要根据课的进展需要组织讨论,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关键是抓住机遇。”
  
  四、故意示错,开展探讨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教学教材第31页的思考题时,得出结论:右边小猴的桃子比左边小猴的桃子多,有的同学看了书以后马上反对,我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小组讨论,跟我据理力争,我终于“认输”并得出结论:“不能确定右边小猴的桃的个数肯定比左边小猴多”,还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讨论,经过跟老师的智力的“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感觉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不高。根据课堂上的观察,我发现集体讨论的参与率比小组讨论的参与率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处在观众地位,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等待尖子生回答,没有进入到讨论的气氛之中。在四人一小组的讨论中,一般只是5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只有60%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比较低,往往处在冷场的情况。小组讨论时,有时小组会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你说等于1,我说等于2,偏偏不说“等于1”或“等于2”的理由,成“顶牛”之势,失去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
  针对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引起关注并积极加以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这样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