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梅

  摘 要: 情境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运用生活场景、地理实验等直观手段,通过联想、表演等多种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效果的一种教学。本文认为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情境创设。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情境教学 创设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于复杂的地理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值得每位地理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而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中达到地理认知和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以“歌曲”创设情境
  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往往作为讲授新课之前的导入使用,这也是当前地理课堂情境创设中比较常见的方式。通过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学生产生好奇心理,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课堂学习中。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时,我一开始上课就播放了歌曲《我爱你,中国》,在欣赏的同时解说:“伴随着这首深情隽永、荡气回肠的赞美祖国之歌,我们饱览了祖国山河之壮美,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为这样的母亲而骄傲,为有幸成为她的儿女而自豪。对于母亲,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在新学年里我们将了解她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最该了解的是她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一章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一上课就播放了《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和同学们一起唱这首歌。接着我问:歌词告诉我们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那么你知道这些民族是如何分布的吗?这些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又存在着哪些差异?他们又分别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好奇心和惊奇感是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运用歌曲来引入新课,使学生一开始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中,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以“活动”创设情境
  通过活动,学生一方面亲自参与活动,提高兴趣,增强新鲜感,另一方面由于亲身体验,意识到现存的主要问题,带着问题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的“人口问题”时,我一上课就说:“同学们朝前看,讲台上只有李老师一个人,地方显得比较宽敞,我在讲台上可以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甚至可以翩翩起舞。现在我邀请四个大组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同学们发现李老师的活动受到了限制,我不能随心所欲的活动了,我遇到什么问题了?”学生们脱口而出:“人太多了。”我接着说:“如果我们把讲台看成是地球,地球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人口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人口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导到今天所要学习的主题上了。又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四章第三节“聚落与环境”时,我事先叫学生搜集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间关系的资料。在授课时这样导入:“现在如果你是房产开发商,你准备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建造房子?每个小组都有一堆积木,每一块积木都代表一个造房子的理由,看哪个小组第一个完工,并说出理由。”学生们集思广益,讨论得非常热烈,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快速搭建房屋。这样,学生们就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聚落与环境间的密切关系。
  三、以“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以问题来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初一地理教材上有一条规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度。在多数学生的脑海中,只要知道山脚的气温和山顶的相对高度,就可求出山顶的大致气温,仅此而已。看到同学们轻松的神态,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高山示意图,问学生:你能否用一个简便的方法测出一座高山的大致高度,即山顶与山脚的相对高度?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先量取高山的影子长度再按比例进行推算,但山区地形复杂,高山的影子长度难以量取。在同学们一筹莫展时,我提示大家可以借用刚学的规律,引导同学们进入新的思路之中。又如在讲“长江的概况”时,我让学生看地图册上的“长江水系图”和“黄河水系图”,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读这两张地图。针对长江水系的特点,我提出“为什么长江的支流比黄河多得多?”等问题。再如讲到“我国降水的分布”时,要求学生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到年降水量大于1600毫米的地区,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然后提出我国降水分布的趋势是什么?为什么新疆西部降水量较大,与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相反呢?又再如在讲到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时,我出示“中国地形图”和“长江干流”剖面图,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个水利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长江的哪些河段最合适?这样的角色扮演,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以“激励性评价”创设情境
  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都直接来源于需要。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便做出各种努力,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也是因为各种需要的推动,或为了发展的需要,或为了认识的需要,或为了认可的需要,或以上兼而有之,等等。因此,教师要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适时进行教学评价,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满足学生的认可需要,让学生全身心地行动起来,形成要学、乐学、会学的“愿学时刻”。
  对学生评价认可以口头表扬为主,若偶用书面语言则效果更好,也可以用眼光、表情、手势。教师应经常性地用赞许的目光欣赏学生,把微笑作为面部表情的基本形态,给学生一种助力和鼓舞。面对进步明显、表现良好,即使是取得一点点成绩的同学,也要带头鼓掌,或竖起大拇指、或拍拍学生的肩部、或以饱含赞赏的语气说一声“太棒了”,等等,这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鼓励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手法多种多样,各种手法之间有较大的互补性。各种情境的创设,巧妙地使学生理解了教材中的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想学、愿学、愿思、愿问,从而达到了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灵活地选择或组合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陈澄.地理教学.地理教学编辑部,2003,6.
  [3]孔祥田.现代教育艺术.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