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课程资源勿忘“有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平芳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一线语文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普遍增强,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不少语文课堂呈现出了“活泼开放”的特质。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课堂也出现了“资源芜杂”“目标模糊”的现象。教学实践中究竟该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怎样才算有效?本文试做剖析。
  一、课程资源的利用要指向明确,内容凝练而集中。
  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使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在开发与利用资源时,缺乏甄别与筛选,眼中盯着的是资源的丰富性,心中忘却的是资源的价值取向和教材的目标指向。于是,教学中引入的课程资源繁多而芜杂,反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
  案例:一位老师这样执教《大江保卫战》一文。上课伊始,老师即要求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关于洪灾带来危害的资料;教学中又“海量吸纳”了在洪水中人们生活受灾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后谈感受;结课时,又要求学生收集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较大洪灾的信息。这位老师想通过洪灾危害反衬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形象和精神风貌。
  反思:在上述案例中,引入过量的“洪灾危害”资源,学生获得的深刻感受是:环境问题的严峻,自然灾害的惨烈。老师如此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显然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其实,教师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找准课程资源开发的切入口,有效地实施教学。如:可以播放课件《为了谁》MTV,用以渲染学习氛围,烘托子弟兵形象和军民鱼水情;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抗灾中军民鱼水情的照片来交流体会;还可以在课后实践中要求学生收集抗洪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任务事迹来阅读……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开发课程资源时不是与之相关的一切资源都“照单全收”。课程资源的吸纳要目标明确,内容凝练。可见,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教师具有目标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眼光,要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与学生学习实际相匹配。
  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这样的资源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开发课程资源,不能一味地以教师的教学修养水平为依据,而必须与学生心理实际、知识技能基础和发展需求相匹配。
  案例:在某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特级教师孙建峰执教《目送》一文。
  《目送》是高中课文,由于文本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生活经历、情感发展的现状相距甚远,为了超越“障碍”,孙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巨人的肩膀”:他大量补充背景资料,旁征博引抒情诗歌,充分吸纳哲理警句……像这样高密度、高强度的情感濡染和熏陶确实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让课堂教学凸显了语文教学中文化的特性和精神。
  孙老师在课堂上还出示了联系文本创作了的一首诗(需要说明的是大量诗歌之一):孩子,你看你的海吧!我都站在你身后,不喜不悲。孩子,你看你的海吧!情都站在你身后,不分不散。孩子,你看你的海吧!爱都站在你身后,不磨不灭。
  反思:纵观这节课,孙老师对文本资源的补充是丰富的,是具有感染力的。然而,我们不能不思考,老师利用的这些资源也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这些引入的资源也是需要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学中所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只是孩子,他们的心理现状、生活体验和认知能力与引入的课程资源还有较大的差距。固然,他们在这节课上会产生的激情,但是这样的激情是难以持久。
  因此,忽视学生认知能力,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实际,不加甄别地吸纳课程资源,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对学生来讲,这感觉也许就像“看海”一样苍茫吧。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要切合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学生情意发展过程,更是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过程。因此,课程资源的吸纳与利用需要关注到这一特质,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案例:一位老师教学三年级《海底世界》一课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引导学生走进海底,感受了海底奇妙的环境,欣赏新奇的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了解了海底具有丰富的矿藏。
  紧接着,老师又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课件――“海洋乐园”。“海洋乐园”里又分“海洋展示厅”“海底俱乐部”“海洋剧场”等,图片丰富多彩,栩栩如生,视频生动有趣。这些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反思:就这个教学案例而言,教师对学生心理认知的“教学解读”是到位的,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属性。就语文课程而言,这样的资源吸纳淡化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虚化了语文学习的根本――语言文字,眼花缭乱的信息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可谓是“水过地不湿”,没有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其实,引入课程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上。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通过听声音、看文字和生动的画面理解海底的动物会发出各种声音,启发学生想象自己还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指导学生用“有的像……一样……”的句式说话,让学生从这声音中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奇异。再通过朗读去体会“窃窃私语”一词,体会文本语言的生动性,感悟语文文字的魅力。
  可见,要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必须指向明确,内容凝练而集中;要与学生学习实际相匹配;要切合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关键是教师不能迷失自我,而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