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游戏教学对中学生篮球学习效果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斌

  摘要: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本文阐述了体育游戏对学生上课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求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游戏;篮球教学;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15-01
  
  体育游戏与篮球教学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竞争性强的运动娱乐活动,这种活动能获得知识、技能与技巧,吸引人们去从事体育锻炼。它具有一定的情节、思想内容和竞争因素,且形式生动活泼,简单易行,对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篮球技术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训练中被广泛应用。在篮球教学中合理运用体育游戏,可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某中学初二年级2个班学生共90名(男50,女40)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中国期刊网、体育专业杂志等有关体育教学研究的学术论文20余篇,确定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分别于2010年3月和5月两次对初二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运动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3)实验法。对实验班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法,另一个班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为期两个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65%的学生对体育游戏教学满意,不满意的有12%;68%的学生都愿意继续以这种方式上课,不愿意的只有8%,经过两个月的体育游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1)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游戏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学生在体育课进度过程中的表现。随着体育课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会慢慢松懈,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的技术动作,这时适当穿插一些体育游戏,就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兴奋性的作用;把某些教学内容以体育游戏的方式进行,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时结束时也适当安排一些负荷较小的游戏,可使学生的身心放松,达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2. 实验项目与方法。在两个月期间,对2个实验班进行了实验教学,把游戏融入篮球课中,利用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巩固了所学技术。
  (1)以传球的练习为例,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传、接球技术。
  游戏1:传球触人
  方法:学生分散在半场内,指定其中两人传球。游戏开始时两名传球者在跑动中相互传球,并随时用球触及其他同学,被触及者参加到传球一方,直至全部被触及。
  规则:传球一方不得持球跑,否则触及其他学生无效;必须持球触人,不得抛掷球触人;非传球者跑出场外按被触及处理。
  游戏2:对人传球
  方法:两人一组,在相隔8米的线后互相传球,先传30次的组获胜。最迟完成的5组队员将获得相应的“奖励”。
  规则:保持8米间距,不能缩短距离。
  (2)学习效果对比。在实验教学前后,组织了两个班进行了两场比赛,通过传球游戏,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传球综合能力,传球的意识、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快攻游戏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快攻技术得到提高。
  3.讨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育游戏教学充分做到了这点。
  (1) 什么是体育游戏。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其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又赋有一定的情节性、竞争性和趣味性等特点。
  (2) 可提高篮球教学效果的游戏运用案例
  (一)游戏方法:平均分组,每组不多于10人,围成一个圈,相邻两人间隔两臂距离。两个同学在圆圈中相互配合,抢同学手中篮球。
  (二)规则:①围圈传球只能在原地或移动一步传接球,不能运球;②抢球者身体任何部位触到篮球都属于抢到球,抢到球后与最后触球的同学调换角色。
  (三)奖惩:球传接超过40次时,两名抢球同学各做20个俯卧撑,之后继续游戏。
  (四)评价:此游戏既能提高学生的传球水平,也能提高学生的抢断和配合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1.大部分学生认为上体育课是重要的并且表示喜欢上,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认同目前体育课的内容与形式。
  2.通过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比较:合理运用体育游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篮球教学效果。
  3.体育游戏与篮球教学紧密联系,教师要根据篮球教学各环节的任务来选择、创编和组织有针对性的游戏,实施对篮球教学具有积极影响的教学手段和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0-3.
  [2]顾志勇.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