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 娟

  摘要:随着射击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的竞赛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水平,射击运动是一项受心理因素影响极大的运动项目,心理素质的较量已成为了射击运动员竞赛的另一个重要的制胜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射击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中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及如何提高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射击运动员及教练员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运动员;射击;训练;比赛;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8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15-02
  
  射击运动成绩的好坏取决于运动员完成动作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进行比赛的时候,心理波动会破坏动作的准确性和动作的协调一致性。射击运动是以稳、准、狠取胜的项目,心理与行为直接相通,运动员必须做到心稳才能枪稳。射击项目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运动员的心理状况与运动成绩关系极大,因此,训练和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对其发挥最佳运动水平,取得最佳运动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射击运动竞赛中,运动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负荷,要求运动员具有精确的运动感知觉和清晰的运动表象能力,能克服和控制比赛中千变万化的情感体验,因而会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训练和比赛。
  一般心理训练是平时经常进行的心理训练,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完成本项目所需要的心理因素,培养适合本项目要求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一、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CNKI学术期刊网、体育学院资料室与各地区教育官方网站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本研究的现状。
  (二)访谈法
  通过对重庆市体工队射击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访谈,以掌握更为准确的资料。
  二、影响射击运动员水平发挥的因素
  (一)焦虑水平与射击成绩的关系
  在射击训练中,运动员的焦虑多表现为状态性焦虑,即是由运动员在射击比赛过程中,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引发的行为和情绪体验的异常现象。根据叶克斯-多德森的倒U假说即中等强度的唤醒对训练表现最为有利,当运动员的焦虑水平提高的初期会促进射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焦虑水平的逐渐提高,运动员的射击水平当到达某一值时则不再提高,反而随着焦虑水平的提高,训练成绩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射击训练中应注重保持运动员的适宜焦虑水平。
  (二)心理训练在运动员射击技术水平发挥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训练就是对军人的大脑进行的专门化训练,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提高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对内脏器官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作用,并直接影响人体生理机能,使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发生良性循环,在训练和实战中发挥出理想的射击水平。心理训练是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的两种基本类型,一般心理训练也称为长期心理训练,是指平时经常进行的心理训练,目的在于培养是和专项训练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促进专项训练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不断完善。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是针对既定的比赛任务进行的一种训练,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在较短时间内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便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因而也称做短期心理训练。在射击项目中,长期的心理训练更加有益于运动员射击水平的发挥。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熟练掌握了各种心理训练的手段和方法,能更好的帮助其在真正的训练和实战中确实的利用上,临阵磨枪的做法在实际的训练中不被教练员所采纳。
  (三)情绪体验对运动员射击训练成绩的影响
  情绪是由现实事物引发的主观体验过程,即是指个体在受到生活环境的作用的时候,所产生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发的较强烈的态度极其体验。情绪在训练中具有动力性作用,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会导致个体的唤醒水平提高或降低。但是,过高的或过低的唤醒状态都不利于运动员正常发挥其射击水平,尤其在射击这类静力性训练项目中。射击训练中,运动员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促进技术动作完成的质量,提高持枪、瞄准靶心的机体稳定性。不良的情绪体验则易导致运动员生理机能水平下降,肌肉僵硬,动作变形,注意力分散等现象的发生。因此,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应注意训练愉快感的体验,培养运动员良好的适应、应变能力,从主观角度克服不良或消极情绪体验的产生,从而保证射击水平的正常发挥。
  (四)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有助于运动员克服外界干扰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体现在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制性、坚韧性、果断性和勇敢性。通过实地观察法发现,有些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当出现意外情况发生的情境下,如果能够及时克服阻力,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控制自身的比赛状态,重新投入到比赛中,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训练成绩。运动员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助于训练成绩的正常发挥,在训练中教练员应注意让队员养成勇于克服阻力,不怕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尤其在自制性培养方面。
  (五)从实战出发,开展适应性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射击训练中不进行模拟训练,不创设实战情景训练,等于纸上谈兵,其结果往往是辛苦多年效果甚微。心理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而不是消积地去克服已经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种水平:异常状态、正常状态和超常状态。作为一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仅具备常人所有的正常心理状态是不能在赛场上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超常人的体能和极少数人才能掌握的高难度技术,而且还要具备超常人的心理能力,才能在心理负荷高压之下,保持一种特殊的稳定心理状态,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局势中保证自己射击水平的发挥。例如:朱启男在十一届全运会的男子气步枪比赛中,所有媒体的摄像机在他后面对着他,在旁观者看来就是无形的压力,但是朱启男表现出超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60发子弹只打了一个9环,取得了冠军,还平了全国记录。
  三、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一)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过程。放松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使肌肉放松,最终目的是使整个机体活动水平降低,达到心理上的松弛, 从而使机体保持内环境平衡与稳定。放松训练的种类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渐进性放松、自生训练、催眠放松、瑜珈放松、超觉静默、想象放松、表象训练、三线放松、松弛反应法、气功入静放松等。
  放松训练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由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能量消耗,使身心得到适当休息并加速疲劳的恢复。全身各部位肌肉放松,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是许多心理调整练习的基础,这种放松状态是放松训练主要的和直接的目的。
  初次参加实弹射击的人,一般都会表现出情绪紧张和惶恐、焦虑和不安。语言上的安抚,射击动作的示范,亲身感受枪声和后座,都有助于建立感性印象。在射击过程中,首先不要追求射击速度,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准星与缺口的平正关系上,注意击发动作平稳,另外,做深呼吸,可以使肌肉放松,情绪放松。
  (二)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进行训练的方法。不做肢体动作,而是在头脑中详细描绘动作的全部过程或部分动作的细节。有时又是唤起在实战中或训练条件下的感觉的一种训练方法。

  (三)注意集中训练
  注意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为其他内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分心的能力。邱宜君(1988b)认为,这种能力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意愿的强度、意愿的延长、注意力集中的强度和注意力集中的延长。运动员注意力的集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射击项目中,注意力稍有分散就会降低动作的成功率。
  射击运动员如果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上,就能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之,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外界因素及自身杂念的干扰,就会分散对射击动作的注意。要想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或者在注意力已经分散的情况下重新集中于动作之上,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方法有以下几种:1利用视觉来集中注意力;2利用听觉来集中注意力;3利用呼吸来集中注意力;4利用干扰条件来集中注意力;5利用意念(语言)来集中注意力。
  (四)应激控制训练法
  应激是一种身心动员状态,它既可以使机体精力充沛,又可以使其失去控制。对导致人的运动能效下降的情绪应激,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技术,进行心理诱导和调节训练。通过环境控制、身体应激控制、认知应激控制,以积极的认知策略去对待和改变消极性思维。
  (五)自我暗示训练法
  举枪、瞄准、击发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的动作,三者中任何一个动作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射击的精确度。在射击中,击发动作是这三者中的关键环节,造成击发动作偏差的主要根源是情绪急躁。如正确瞄准之后,苛求瞄准点,急于击发,猛扣扳机等等。自我暗示训练就是通过多次重复词句、口诀或专业术语来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心境、情绪。如:“我非常镇定”,“我一定能打好”,“一平二正三对准,食指用力要均匀”,“瞄中扣,扣中瞄”等等,增强自己的信心,肌肉也随之活动能使右手食指动作自然,做到“有意扣,无意响”。
  (六)模拟仿真训练法
  射击训练的仿真程度越高,越接近实战,训练效果就越好。利用仿真枪和激光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强化训练,加强对移动目标的射击训练,使心理状态和技术不断强化,逐渐贴近实战。
  近年来全国射击界乃至整个体育界对体育心理学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刘淑惠老师帮助射击运动员陶璐娜在悉尼奥运会夺取金牌的成功实践,更加促使了运动队开始重视心理研究,有的甚至专门请心理学家到运动队服务,但是从总体上反映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不少同志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简单化,以为心理医生手到病除,立竿见影,这是不对的。因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非常强调客观性和针对性,为运动员服务的心理医生必须熟悉该运动员所从事的项目特点和规律,而最熟悉运动员的却是我们广大的教练员。因此教练员加强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做自己运动员的心理医生,在日常的训练中有意识的采取一些简单实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培养队员的心理素质,随时随地掌控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运动员也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学习,配合教练员的指导,树立正确地训练和比赛指导思想,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庄劲松.浅谈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J].科技信息,2008,(21):34-36.
  [2]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郭梅英,闫克乐等.放松训练和腹式呼吸对应激的影响.心理学报,2002,(4):426-439.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邓廷楠.心智训练再探.第二届全国射击学术论文汇编,1991,39-43.
  [6]刘淑慧.射击比赛心理研究与应用,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