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桃宝

  摘要: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忽视探究过程,尊崇权威,迷信书本,往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定势思维能力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只有确立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才有可能变过去的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才有可能还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真正的激活,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绿苗。
  关键词:化学;教育;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70-01
  
  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忽视探究过程,尊崇权威,迷信书本,往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定势思维能力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为装知识的容器。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新教育观念,从新定位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观念注重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新课程则要求师生是课堂的双主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代言人、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由过去的重教变为现在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结果的接受转化为重知识的探究过程,由重学生的成绩的取得转化为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由重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转化为重知识的社会性、生活性、实用性。只有确立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才有可能变过去的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才有可能还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真正的激活,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绿苗。
  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然学科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发展过程,知识的更新、科技的飞快发展都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渗透化学的发展观、创新观。如我在讲门捷列夫由原子的质子数的变化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还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重大的发明创造无不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更与他们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分不开的。
  要结合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中,实验一直是探究问题、获课改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注重于它的验证功能,过分重视实验中的技能训练,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学习。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能让学生摆脱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地思考,大胆地提出猜测,围绕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步骤,自主操作,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得出更为准确的实验结论。实验过程真正变成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改进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如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此实验无论如何操作规范,也无法使液体上升到广口瓶体积的五分之一,因为红磷不可能反应完全,点燃时气体受热会逸出,此时可与学生一起探讨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更换一种能完全反应的药品,有的提出把广口瓶换成试管便于观察,有的提出更改点燃方式不让气体由于受热逸出,此时可提醒学生白磷在。400C就能燃烧,这样一来可把左边的广口瓶变成了试管,红磷变成了白磷,燃烧匙可不要,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水中加入几滴红墨水,也可将水换成CUSO4溶液更好。又如课本上的制CO2的实验装置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可让学生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使之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设计了多种装置,有些学生还动手设计了装置,用医疗上的点滴管代替导管,用矿泉水瓶代替试管,其中有这样一套装置较好,把药品放于矿泉水瓶中,瓶底打好小眼,用点滴管与橡胶塞连接好塞于瓶口,用玻璃杯装酸液,反应时将矿泉水瓶压入酸液中,停止时取出即可。此装置很有创意,用于实验室时将瓶子换成试管,管底磨出小眼,玻杯换成烧杯即可。诸如此类的实验均可让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设计、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的有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只关注解题结果的正误,很少关注解题过程是否简练,解题思路是否有创意,这样一来学生极易形成狭隘的思维方式,不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考虑问题,无法形成发散式思维,更不能进行创新。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这样引导,学生的思维将会变得非常活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紧扣课本内容设置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习题。新课程更加重视知识的社会性、实用性。因此,教学中如何将知识性、社会性、实用性、创造性相融合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如:我在讲食品发生缓慢氧化时,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防止食物发生缓慢氧化?如果你是一位食品包装商,你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包装食品?为什麽?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理解缓慢氧化的本质,并能够将其迁移运用,才有可能想出一些新颖的包装方式,如真空包装、充气包装等等。讲到实验室制CO2的反应原理时,我设置了如下习题:1.如何制作一个无壳蛋?2.如何在大理石上刻字?3.如何清洗装石灰水的容器?教学中如果我们多设置一些这样的习题,学生会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就有可能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