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半”字人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后,同学们对孔乙己的评价褒贬不一。不过,老师读了课文后,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与孔乙己有关含有“半”字的语句或暗含“半”字的内容。
  生:孔乙己说话时,总是一些“之乎者也”的话,让人“半懂不懂”。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老师想要追问一下的是:他为什么总是说一些半懂不懂的话?
  生:他要显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
  师:仅仅就是证明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吗?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生:因为他学的就是一些“四书”“五经”,那些内容都是一些文言文,他读得很认真,所以就说出了上面这些话。
  师:不错,还有呢?
  生:我认为他思想上认为他就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上层社会的人物,他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师:思想上深深地受着什么影响?
  生:受着科举制度的影响。
  师:很好,你看得真深。也就是说,孔乙己之所以说这些“半懂不懂”的话与科举对他的影响有关。同学们还找到了哪些内容。
  生:他做什么事都只做了一半。
  师:对的,孔乙己的好逸恶劳的个性决定了他做事“半途而废”。
  生:孔乙己喝酒只喝一半。
  生:我找到了,孔乙己读了半辈子的书,可结果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
  师:苦读半辈子,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也就是到最后,他什么也没有,一事无成。老师就纳闷了,他为什么不改行呢?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生:因为他一心就想做官,就想通过做官来发财。
  生:因为在他的思想深处,就认定了一个方向,就是通过读书来谋取功名。
  师:同学们又触到他的灵魂了,我们也非常明显感受到:他的灵魂、他的思想都和封建科举制度有关。
  师:还有吗?
  生:孔乙己被丁举人抓住,打了大半夜,结果被打折了腿。原来是一个正常人,现在却成了一个废人。也与“半”有关。
  师:他的死也与“半”有关,看来他真是一个可怜人。
  生:在酒店中,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的地位和短衣帮一样,同样处于社会的最下层,而长衫却是身份的象征,孔乙己也穿着,所以我认为孔乙己的身份也是各有一半。
  师:能具体地分析一下吗?
  生:是他的思想在作怪。虽然很穷,可是他死要面子,硬穿着他那件又破又旧的长衫,硬装着上层人物。
  师:是啊!造成他“半”字人生的根本原因不仅仅与他个人的品性有关,也和封建科举的毒害有关。
  【教学反思】
  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长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面面俱到。而作为教者只要抓住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围绕一两个主打问题,就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一教学坏节中,教师抓住“半”字,设置问题,既抓住孔乙己的人生特点,又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使学生通过一个字全面而深入地走进了课文,这样学生不是从表面上来看孔乙己这个人物,而是深入到了这个人物的本质,发现这个人物的可悲可叹。此教学环节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恰当的提问与过渡,学生精彩纷呈的充满个性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在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者还不断地在“煽风”,巧妙地运用“对话式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师生、生生之间围绕着开放性的“问题”展开对话,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5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