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殷惠兰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巧设情境,体验“思数学”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数学教师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教学的心脏、数学生命的源泉。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在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法观察、分析、猜测感悟数学问题,多种答法和多种理解并存的现象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个性的、充满童趣的世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养。
  在教学加减法的速算时,我一开始就安排了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出示了两组题目:
  238+198 326+201
  635-302 278-699
  79+101 58+297
  802-399 589-301
  53+4003 2001+98
  我让同学们选出班上公认的计算能力最强的一名学生,再让那位同学选择其中一组题目和我进行比赛。比赛的情况可想而知,我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那位学生。学生用敬佩的眼光看着我,嘴里说着“老师真厉害”。这时我一语道破,不是老师有特异功能,而是老师掌握了一种速算方法,顺其自然引出课题。这样的情境设置,大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速算方法的兴趣。这时,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的学习,伴随着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身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思维活跃,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
  二、交流合作,体验“说数学”
  “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将24个正方体木块(各表示1立方厘米)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填在表格中,然后请学生把摆的情况分别展示出来后,将摆的过程完整地表述出来。【沿着长每排摆(?摇)个,沿着宽摆了这样的(?摇)排,沿着高摆了这样的(?摇)层】最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这样重视数学语言表达的背后,其实是重视数学思维过程的训练。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来自思维的严密性,也就是说开口说数学能促进学生思维。
  三、创设游戏,体验“玩数学”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最好是把儿童的学习变成游戏似的,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这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以“玩”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把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转变为趣味性的活动。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让学生越学越有劲,在“玩”“乐”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
  我在教学六年级“可能性”时,设计了一系列游戏,贯穿于教学之中。新课伊始便安排了摸彩球的游戏,在一个透明的口袋里放入红、黄两个球,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到红球算老师赢,摸到黄球算学生赢,让学生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为什么?再放进一个绿球,从中任意摸一个,判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在第二层次的教学中安排了摸扑克牌的游戏,通过摸红桃A、2、3,黑桃A、2、3共6张牌,进一步巩固了新知,让学生计算摸到A的可能性是多少。第三个层次我又设计了摸数字卡片的游戏,通过1―9九张数字卡片,让学生推理摸到最小合数和奇数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进行了迁移拓展,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最后我赞扬学生课堂表现好,奖励他们开展了一次小组摸球活动,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布袋,里面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男女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男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女生赢。接着提问:有没有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偶数的可能性?借助这个游戏,引出不可能(0),一定(1),可能(0与1之间的分数),完善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经历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共同“体验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