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下的学前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前教育课程资源是学前教育的源泉与载体。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标的语境下,优化配置、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同样也是学前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处于学校教育预备期的学前教育,优化学前教育的课程资源配置应以社会需求、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和学前儿童的身心成长与认知发展作为基点,强化基础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开发技能性、实践性、活动性、创新性课程资源,合理利用隐性课程资源,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要求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一、优化显性课程资源配置
  首先是优化基础性课程资源配置。当下,学前教育基础性课程配置有“小学化”的人为拔高趋势,存在学前教育“学后化”、负担重、效率低的倾向,没有真正体现学前教育的基础性特点,运用的是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资源,实施的是与小学教育相通的“学龄教育”。其实,学前教育课程资源配置不能人为拔高,应该强调基础性、“学前化”,不能够违背学前儿童心智成长与认知发展规律,因为这是学前儿童心理与生理发展客观规律所不允许的。
  其次是优化技能性课程资源配置。生活技能(如衣食起居技能)、劳动技能(如养花扫地技能)、生存技能(如活命保身技能)、生命保护(如避险求生技能),为学前儿童未来生存与发展作准备,让他们学会掌握在未来社会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技能。
  再次是优化实践性课程资源配置。强调学前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旨在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本领。实践是知识变为能力的必经之路。实践性课程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让学前儿童直接获得生活与生存技能。比如,如何穿衣、吃饭,怎样刷牙、剪指甲等等,这都是儿童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学会的生活技能。实践性课程可以直接教会儿童生活与生存必需而使用的技能,它来得直接明了,儿童极易接受,因而教学效果好。
  然后是优化活动性课程资源配置。活动是人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与动力。学前教育的活动性课程配置,应充分考虑儿童身心成长与认知发展的需要。其实,活动性课程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课程之一。活动课程不仅可以给儿童传授知识,更能够使儿童在活动课程中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发展智力、养成习惯。
  此外是优化创新性课程资源配置。创新是时代与民族的召唤,未来社会需要的就是创新型人才。在当今倡导构建创新性社会的大语境下,通过配置创新性课程资源,培养儿童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活动能力,应该是学前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发挥隐性课程资源优势
  顾名思义,隐性课程即非显性课程,包括在学前教育间接地发挥着影响作用的潜在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内容,诸如儿童生活环境、学习氛围、师童关系等等。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的存在形式虽然是隐性的,但其功能却是显性的而且是极为明显的。说得通俗一点,它的作用就是让儿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人,学好人”。因此,在优化显性课程资源配置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隐性课程资源优势,为儿童营造一个具有适应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生活与成长氛围,就显得十分必要。
  隐性课程资源的功能在于以潜移默化的熏陶方式,促使儿童心理、品德、性格、智力全面发展。隐性课程资源具有人文性与可塑性,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的特点,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读对儿童精神与情感陶冶影响深远,儿童对隐性课程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隐性课程的熏陶、感染、渗透作用,注意把握隐性课程价值取向,并注重儿童在接受隐性课程中独特体验。
  学前教育机构在均衡配置、合理整合各方面的隐性课程资源的同时,应建立自己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平台,为教师与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隐性课程资源,有选择性地将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社会等隐性课程资源要素,依照学前儿童心智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需要,整合到课程教学中去,从而使可能性的隐性课程资源转化成现实性的隐性课程资源。
  三、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功能
  优化学前教育课程资源配置,整合多种课程资源的优势,将会极大地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成长与认知发展。综合性的课程资源,能够诱发儿童不同的学习兴趣,让禀性与爱好不同的儿童都能产生愉悦感,从而使儿童身心与智力都得到发展与培养。
  在显性课程的优化与组合中,应该将基础性课程、技能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创新性课程区别开来,分别利用;同时又充分考虑它们的逻辑联系,实行资源共享。基础性课程重在为儿童提供基本知识,以指导儿童的技能训练、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为目的;技能性课程为基础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搭建桥梁;实践性课程则在基础理论与技术操作程式指导下,培养操作能力;活动课程旨在发展儿童的爱好与特长;创新性课程旨在培养儿童创造思维与想象能力。
  发挥“大课程”资源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促进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发展。首先,优化学前教育显性课程,使课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更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使教学更富有针对性,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在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上,确立学前教育机构的主体文化,使其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融为一体,形成学前教育的“最大合力”;再次是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二者的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促使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构建优化课程资源的科学体系
  针对当下学前教育课程意识淡薄,资源配置“学后化”、“小学化”,定位不准,要求拔高,原本课程资源单一,低水平重复,与学龄教育课程资源脱节,优质课程资源开发不力,缺乏具有前瞻性、试验性、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支持等倾向,必须强化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科学体系。
  学前教育部门及其研究机构应当重视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积极为学前教育实践与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强化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与决定作用,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课程资源;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最长期和最核心的工作,也是体现学前教育课程资源质量与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化学前课程资源建设,优化学前课程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只有通过建立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才能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与水平;要强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取向,走特色化的发展之路,避免低水平重负建设;既要根据教学需求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又要积极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各种公共信息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展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形渠道,提高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益。
  全面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切实满足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身心成长的需求。学前教育阶段,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此间,学前教育机构为他们提供的一切教育与课程资源,都会在儿童人生成长的历程中产生极为重要的印象。有鉴于此,学前教育部门必须使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进一步贴近儿童的实际、贴近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贴近儿童身心成长的需求,促进儿童的全面、科学的发展。总之,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1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