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传统文化为媒介,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优美动人,内容博大精深,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媒介。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自身魅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道德教育的特殊性等方面诠释了传统文化作为德育媒介的优越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德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是指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伦理观念、生活行为方式,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等传统美德。其中,“德育”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育思想。例如“仁、义、礼、智、信、忠、孝”等较为普及的思想学说,有利于培养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一、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
  
  1.高等教育的涵义及现状。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以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为过程,具有社会活动的属性。教育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两个基本属性。教育的客体属性主要指其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宗旨、内容、手段和效果必然受社会客观存在的影响,如物质基础、生产方式、生产力状况等。教育的主体属性是指培养活动的主体(包括实施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在一定的基本客观条件下,实施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影响教育内容的甄选和手段的应用,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取得,从而决定教育宗旨的实现;而接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其对教育内容的认同程度(如教育内容是否满足个体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教育手段是否符合自身的接受能力和习惯等),也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从而决定教育宗旨的实现。同时,“主体不仅是属性概念,更是关系概念”,教育主体的双方是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
  2.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德育的效果。高等教育的客体是年轻的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8~22岁之间,其中独生子女的比重逐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30%以上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其中城市生源中的比率已达90%。相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急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对于他们的思想和教育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解放,敢于思考,有思想,有主见,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已从简单的社会理想逐步转向了个人价值与理想的思考,开始注意评价社会和自我,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据某高校的一项调查统计,该校43.7%的学生开始关注与自己相关的社会问题,而71.8%的学生则认为,大学生活是自己开始规划人生和认识世界的开始。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缺乏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辨证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已基本上能正确地进行辨证逻辑思维,但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呈逐步成长趋势,但还不太完善,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分析往往不够科学和全面。一部分学生则会因强调竞争而漠视合作,甚至将个人抱负和远大理想对立起来。他们希望在社会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但却较少关心社会利益,更多地关心自己。上述调查表明,68.7%的学生认为个人利益“很重要”或“最重要”,同时有近三成学生不太关心集体或他人的事务。
  大学生处于心理的自我发展时期,敏感、自卑或自大的心理情况比较普遍。由于还处于青春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家庭或学校的德育有抵触情绪,他们希望能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却很难正确面对自己在成长中的欠缺与不足。据局部调查统计,27.6%的大学生“希望完全摆脱家庭和学校在学业和经济以外的管束”,38%的大学生“希望能给自己更大的空间处理自己的事情”,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自己能作为自主的人得到理解、认可、尊重和信任,理解和尊重的需要在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中已居优势地位。
  
  二、有针对性地强化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教育的总称,是将政治、思想等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同视为学校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的特定概念。大学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其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渗透性,它渗透在其它一切社会活动之中,不仅包括学校和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德育,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便是一个重要方面。
  1.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能激发青年学生的深厚感情。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古代文化与其同期的物质财富创造虽然有时不甚同步,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用自己璀璨的文化影响和推动了世界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却是不容置疑的。传统的文学、艺术、体育等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剔除了与社会进步不相符合的内容,益发成熟出色,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对于热爱生活、渴求知识的年轻人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
  2.传统文化的渗透模式比生硬的课堂教育和“耳提面命”更具有亲和力。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必然对该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和交往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这个影响在年轻的大学生身上同样能够体现。与学校教育相比,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渗透性优势,更具有课堂教育无法望其项背的“亲和力”。以文化熏陶的方式代替“耳提面命”,符合了大学生“希望为自己作主”的心理特点,从根本上排除了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具有先天的教育优势。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由浅入深地涉及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满足了他们求知的渴望,又赋予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和锻炼”的机会。
  另外,传统文化对于家庭、教育工作者和整个社会的影响也将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教育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互动的过程,道德教育的互动特征更为明显。传统文化对于德育教育主体的影响必将影响到教育内容、形式的安排和效果的实现。
  总之,传统文化和当代德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都具有先天的互通性。以传统文化为媒介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提升德育的内容层次和水平,又能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3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