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陕南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鲁宗成 吕仙利 程国栋

  摘 要: 本文在关于陕南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分析基础上,探讨陕南传统体育所面临的发展劣势及优势问题,对该地区传统体育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陕南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具有健身选择优势及自身独特的吸引力优势;(2)其发展也存在着被遗忘、被同化的发展劣势和市场经济理念所引起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失衡现象。
  关键词: 陕南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优势 劣势
  
  1.引言
  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前期关于陕南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赛龙舟、舞狮子、舞龙灯传统体育项目在该地区的发展甚为广泛,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也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形成了特有的比赛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康汉滨龙舟赛与石泉舞火狮(龙)及洋县的悬台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形态,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进行,增强人民体质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2.陕南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2.1发展的优势分析
  2.1.1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健身选择优势
  由于陕南地区地貌特征差异较大,因而陕南地区内三大城市和城镇与农村间地域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体育健身场馆设施比较少,主要集中于城市且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短时期内难以迅速配备或大规模建设发展,而且从当地的人均收入与陕西境内其他城市相比,其收入水平偏低,很多人对体育消费还难以接受。发展的滞后和体育消费理念的落伍等对推动全民健身,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如何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有效健身成为人们思考的对象。在各种权衡之下,传统体育健身项目由于投资小、锻炼形式多种多样,一个人可以锻炼,一群人也可以,同时传统体育项目大多属有氧运动,运动负荷不大,适宜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体质人群锻炼,这给经济不发达的陕南人们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选择空间和现实可能。
  2.1.2陕南传统体育――赛龙舟的独特魅力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习俗活动的一种形式,关于龙舟竞渡起源众说纷纭,源说的差异性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史实,即龙舟竞渡并不是由一个地方起源,然后进行传播的,而是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地域文化发展创造的。以胡朝栋先生《从两个龙舟节看中华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所提出的“中华龙舟文化可以大致划分为吴越文化圈、荆楚文化圈、粤港文化圈、巴蜀文化圈,以及西南边域文化圈等若干层次的小区域性文化圈”为参考,陕南地区北邻关中,南毗四川,东接鄂豫,西通陇南,其安康境内鸡心岭正是“一脚踏三省之地”,因而这一地区内的人文历史环境,保持着与巴蜀、荆楚之地的一脉相传性,故而其龙舟文化应属于荆楚、巴蜀间的小区域性文化圈。
  陕南龙舟竞渡,论历史渊源不如秭归、泊罗;谈现代规模不及广州、香港,但它却有独特的魅力之处。
  首先,无论是在典籍还是传闻中,龙舟竞渡起源于屈原一说较为广泛,即“竞渡之戏”都是由“以舟楫拯之”演化发展起来的。但怎样体现“以舟楫而拯之”,从各地所开展的竞渡活动中却难查其为拯救屈原而竞渡所留下的“痕迹”。而陕南安康龙舟的“跪式”划船法及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竞渡规则,不正体现出边划水边水中寻人,为救人而争分夺秒船不停泊的场面吗?
  其次,安康竞渡的比赛方式为固定对手,民间称之为“结冤家,找对头”。而且“冤家对头”一旦结成变固定下来,如无特殊原因,代代相传都不会有所变化。如“东四王庙”对“西四王庙”;“火星殿”对“小桃园”等,禁忌在竞渡时将绕旗对着“冤家对头”以外的龙舟。其竞渡方式的独特性是由竞渡地点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汉江水域与其他地区不同,航道曲直难测,水流缓急差异较大,险滩较多,不像他乡竞渡水域之广深。故而形成了相对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格。而其龙舟名号的不尽相同,也表达了当地百姓对自己的信仰目标的信奉,当这些借由共同的信念而结成强有力群体的成员聚集一起,与其他自然或群体相抗衡。在此情况下,龙舟名号便成为一种宗教式的信仰体系,不仅具有信仰心理本身所具有的团结凝聚力,而且是维系整体力量的一种社会结构。除此之外,竞渡方式的不同还表现在比赛输赢判定上,陕南传统意义上的龙舟竞渡史上从来没有计名次的做法。其比赛特点是永不言败,不存在举桨认输的举动,往往是赢了走不掉,输了不服气、反复较量,甚至还会形成举灯“夜战”的场面,这种输者不服,反复较量的竞渡方式和忌卷旗收帜的文化内涵是其“龙舟精神”的体现;禁忌包抄对方船头、忌树新敌等龙舟文化现象则又是对竞赛对手所表示的一种尊重,在竞渡方式传承的同时其礼仪文化也得到一定的传承发展。
  最后,陕南龙舟竞渡其“竞”的范围远大于江面上船只间的技术、体力间的竞赛,早在古时,端午龙舟赛不仅是不同商家、船工、氏族祭祀神灵、祈求保护的方式,而且是各商家、氏族间气势的较量与财力的展现,其“竞”的意蕴,充分体现在运桡、舞旗、敲锣打鼓、装饰打扮等各方面,除此之外,装饰各异的彩船互相媲美,也是端午龙舟竞渡场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龙舟盛会增色不少。近几年,彩船已成为陕南各区域在龙舟赛会上展示宣传自身资源特色的赛场,也是安康独具特色的龙舟文化组成部分。为龙舟盛会增加“竞”的氛围,“美”的视觉享受,令观者“竞”而观之。
  2.2陕南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潜在危机
  2.2.1存在被同化的危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性及迅捷性,陕南是仅靠汉水与外交流往来之地,外来信息及文化与本土文化必将经历碰撞、冲突、融合的双向交流过程,但是,依据文化人类学理论,这种文化间的交流又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文化传播总是以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向较落后地区的传播为主。陕南地区由于发展较慢,在发展的道路上,需要向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照搬他人”的做法,这样极易失去自身特色,对维持传统体育的生命之根源具有很大的威胁。
  2.2.2存在被遗忘的危险
  传统体育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受阻的危险。譬如由陕南老拳师邹隆岱所著的站功三十六势,目前,安康会此功法者近绝。还有很多传统体育活动形式也逐渐被新兴事物所取代,譬如电动陀螺正逐渐取代原生态的打陀螺游戏。再者,基础教育中,对传统体育的不重视,致使在陕南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其关于传统体育方面的教授内容较之篮球、足球、田径等竞技体育项目较少,很多儿童学习轮滑、滑板、体育舞蹈、跆拳道等项目,而对本土传统体育文化知之甚少。而青少年一代正是祖国的未来,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参与者,我们应加强对该群体进行传统体育教育的引导,避免传统体育项目因后继乏人而出现断层现象。
  2.2.3市场经济理念所引起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失衡现象
  利用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业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已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印证,这极大地激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情,挖掘、整理、开发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社会热潮。着眼于陕南社会及经济发展所需,安康地区从2000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1届龙舟节活动,在宣传陕南、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所带来的旅游产业发展及各种商机与利益。在大开发的前提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实质上在于其经济利益,而非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体育的开展流于形式,忽视了各种民间的龙舟竞渡组织及龙舟文化内涵的开发,而只有广大民众的自觉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传统自然的传承与发展,是民俗体育“活着”的主体保障。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基础,不能盲目开发,随波逐流。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信奉“体育搭台,经贸唱戏”,过于注重经济效益,使传统体育遗产成为经济的附庸,而是要区分好“保护”与“开发”的概念,积极开拓“保护”的空间,使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最大化的开发。
  
  参考文献:
  [2]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
  [3]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5.
  [4]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87.
  [5]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xty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