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外语教学中的言语风格形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二语习得中的个人方言反映交际活动中个人的言语风格。英语中的“方言”(dialect)指不同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特征。是“不同使用者的一种语言变体。在同一语言社区,不同的人群操不同的方言”。有人以英汉两种语言区别“方音”(accent)和“方言”认为:汉语的“方音”与英语的“accent”都表示一种“语言特征”,但意义并不完全对等。汉语的“方音”指标准音以外的地方口音,而英语的“accent”可指包括标准音在内的任何方音。汉语的“方言”与英语中的“dialect”也有类似的意义差别:汉语的“方言”指标准语以外的地方语言,而英语的“dialect”可指包括标准语在内的各种地域性或集团性语言变体。由此可以看出personal dialect指的是词汇、句法、语法方面和语言方面的特征总和,而不仅仅涉及方音(accent)问题。“一个人的方音只表明此人地域或集团归属的语音特征,而一种方言则具有该语言变体在语言l、语法和词汇等多方面的特征。操某种方言的人必定也带方音,但反之不然,带某种方音的人未必也带那种方言”。显而易见,一个人在某个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必然以某种方音来展现自己独特的言语风格。
  
  一、标准方言与个人方言
  
  个人方言一般是以标准方言(standard dialect)为终极目标的。标准方言被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变体,与社会某一人群的言语直接相关,但任何语言社会都可能使用着,而不考虑他的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和年龄”。但在外语习得中,由于个人的目的、要求、动机、使用的教材、语言材料、兴趣、师资、个人天资等等具体情况不同,最终他们必然形成自己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个人方言,从而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着个人的言语风格。
  
  二、言语风格的句法、语法成园
  
  外语学习者都有自己喜爱、熟悉、习惯的语句,部分原因是他们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某种句型或表达方式的特别留意。在中国,相当多的学习者是从教材或课堂上的某些句式中逐渐获取了某种表述手段。这在以后交际活动中的正面效应使该语句或表述方式得以强化并逐渐内化,从而成为引发不同于他人言语风格的一个因素。在交际活动情境下个人言语的展示中,大多数人都能觉察到自己习惯的语句,也能听出他人所习惯的语句。当然,就标准英语而言“句法或语法方面的差异往往不如语音方面那么广泛”。尽管如此,Leech列举出了英语语法的三种发展趋势。他指出:现代英语在它的整个发展阶段表现出一种喜用进行时态的倾向。他认为这是一种句法变化,具体表示在以前极少用于进行时态的动词。例如:What wereyou wanting?I am hoping you will help me,
  
  三、言语风格的词语环境
  
  词汇学习被认为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方面。但很多情况下,词汇和语法学习是同时进行的。然而一些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有时会采用突击扩大词汇量的学习策略。他们认为:当句法知识发展到某种完备阶段的时候,只要有了足够大的词汇量,就能完成相应的交际需要。这种认识的可行性暂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核心;另一方面也说明词汇学习的艰苦性和长期性。因此词汇的学习是一个终身认知的过程。事实上,词汇的存在决定了句法规则的形成。句法规则、词汇量及个人的语音特征构成了外语学习者的个人方言。外语学习者当前的词汇量与其所使用的个人方言相关,或者说外语学习者的言语风格只能限制在其所掌握的词汇之内。这里提及的个人词汇应当等同于Choresky所说的词库(1exicon),即具体词项的所有属性。这些属性包括每个词项的音位形式表述、句法范畴的说明和语义特征。戴曼纯认为把词汇分为认知型词汇、活用型词汇和核心词汇更具有语言习得的心理语言学意义和教育学意义。
  核心词汇被认为是语言的共核部分。对此Carter提出:核心词具有非核心词的所有句法属性和语义属性,一个词越不靠近核心便越难为之找到反义词,但反义词不一定是核心词,越靠近核心的词越能与其他词搭配。核心词具有类(generic)特征而不是具体特征。一个词越靠近核心就越不能只限于具体文化。核心词一般不易于识别其语篇范围。除此之外,戴曼纯认为还应考虑词的使用频度。
  认知型词汇指的是能够识别但尚不能自由运用的那些词汇。这部分词汇应大于活用型词汇和核心词汇,不能运用于产出型的交际活动中,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接收技能。
  活用型词汇知识被Laufer分为两类:一是任务促使的单词运用,即控制型知识;二是自由运用知识,即随意运用单词而无需特别的促成条件。一般情况下,活用型词汇与外语学习者个人方言的发展关联程度较高。一个人的词库中活用型词汇量越大,其使用起来词汇手段也就越丰富,其表述方式更呈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汇不断涌现,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纳这些新词汇,这是改变个人方言的一个原因。已经掌握的外语词汇,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认知型词汇也有可能转化为活用性词汇而应用于产出性的交际活动中。
  
  四、言语风格的语音来源
  
  个人方言具有该语言变体在语音方面的特征。应当承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模仿是基本的方法。外语学习者所接触的有声语言材料极大地影响着个人语音特征。中国很多外语学习者深受英式发音的熏陶,中小学生的英语材料几乎毫无例外地用英音录制,但大学英语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听力材料都是地道的美音。崔海健认为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的困惑,因而产生了对美音的不熟悉和不适应。但也有一些外语学习者对美音的喜爱,并且能讲一口流利的美音英语,以致于其所操的英语“发的美音比一些美国人还标准”。实际上,个人言语风格的语音特征反映了在交际活动中个人角色的认定,对一定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态度,个人喜好也应包括在内。
  相对来讲,语音的渐变比较容易让人感知。如RP(Received Pronunciation)作为英语的标准发音正在受到挑战,一种被称之为EE(Estuary English)的发音颇有取代RP之势。有人把EE译作“港湾英语”,也有人译作“河口英语”。左飚认为这种英语盼语音特征是介于RP和伦敦土语之间的一个连续体,没有明确的界限。他还进一步指出:EE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原因是RP在日常交谈中会使对方觉得自己故作高雅;来自上流社会的学生为了合群,自觉“修正”自己的RP;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学生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土语。两个修正的结果便是EE普及的原因。
  总之:人们不禁追问,以人类现有的智慧和力量,是否能解决教育的这些弊端?我们能否用更聪明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能否进入一种新的存在之境、能否达到外语教育生态所追求的目标?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对和谐的追求和守望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动力,它标志着一种价值取向和人的存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我们应当用生态哲学的理念思考教育的问题,以和谐的原则来建构和谐的教育,使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使教育主体达到生理的、心理的平衡与和谐。用“中和”的理性协调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用“保和”的智慧调节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用生态化世界观作为解决问题的契合点,用和谐的价值观完善教育,这就是建构和谐教育的方法论,也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思想和方法。
  也许,我们永远做不到教育的完美无缺,但只要我们有勇气追求、有信心守望、有决心创造教育的完美,就能够渐渐靠近美好的目标。
  个人的言语风格不应是一成不变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语学习者一生都会有不同的言语方式,每一种言语方式都反映了其当时的个性特征。语言在使用时都要符合“待体”的要求。换言之,一个人在任何场合讲的话都可以部分地反映其身份。因为所使用的语言类型必须适合当时的情境,他必须使用一种“得体”的言语。另一方面“在任何讲话社区中没有一个人只以某种固定的方式讲话”。任何人都要面临不同的社交情境,所以不断变换的言语风格应属于使用策略的变化。再者,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在不断改变,这种改变也会在个人方言的变体中得到反映,在其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言语风格。外语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学习者的词汇不断丰富着,句法更加多样化,随着渐变的语音的改变,其言语风格必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38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