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听说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使之运用到课外实践活动中,而且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因此课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主要的场所。而外语课堂有别于其他课堂,语言既是传授的内容,又是教学手段。在今天,随着国际间交往的增多和国际化的日益需要,使得外语课堂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外语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该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掌握语言,还要学习外语教学理论,认识外语教学规律、课堂过程的实质以及有效的课堂策略。本文认为,运用听说法开展外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好,同时,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住基本策略。
  
  一、运用听说法开展课堂教学的步骤与基本方法
  
  1、听说法的起源与作用
  听说法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问题的。听说法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即把听到的外语能用口头表达出来。听说法理论基础概括为五点:语言是说的话,而不是写出来的文字;语言是一套习惯;教语言,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语言是本族人所说的话,而不是某个人认为他们应该如何说的话;语言是不同的。听说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语言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种语言人的口头讲的话与该种语言的传统语法有些地方是不一致的。在他们看来口语是活的语言,学习语言主要是学习口语。心理学家根据观察、分析动物和人的心理结果,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刺激和反应。在进一步的研究基础上,得出语言教学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和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过程的理论。听说法的产生在外语教学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促进了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重视听说训练;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把句型作为外语教学的中心;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所学外语的基础上找出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2、运用听说法开展外语教学的基本步骤
  在教学中听说法分五步完成,即认知、模仿、重复、变换和选择。第一步教师发出语言信号(主要是句型),同时借助实物、图片、手势、情景等说明信号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步当学生理解了新的语言材料后,教师批复示范,学生跟着模仿,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再模仿。第三步让学生不断重复所学的语言材料,直到能背诵为止。第四步作变换句子结构练习。选择某些词汇、成语和句型,用来描述特定的场面、情景或某一事件,以培养学生能运用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交际实践的能力。
  
  3、运用听说法开展外语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是听说领先。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在学生打下一定的听说基础以后,再进行读写教学,使读写促进听说。
  二是反复实践,形成习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实践练习上,在大量操练的基础上养成一套新的语言习惯。
  三是以句型为中心。句型是语言教学基础,也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中心部分。句型不仅具有结构意义,还具有词汇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语言技能的培养应围绕句型这个中心来进行。
  四是排斥或限制母语。听说法把培养口语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反应快,用外语进行思维,而利用母语或翻译作为教学手段,会妨碍避生在外语和思维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减慢学习外语的过程,对掌握外语口语不利。
  
  二、运用听说法开展外语教学的课堂策略
  
  1、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外语课堂是语言交流的活动过程。虽然长期以来统治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方式已受到批评和摒弃,但初上讲台的外语教师常常由于缺乏足够的交流而照搬自己以前老师的做法,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传统。在课堂上学生常常成了老师的附庸,不敢表现自己,而老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不敢对老师所讲提出质疑。长此以往,这势必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打消学生交流的愿望。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环境,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密切合作的、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可采取以下原则。
  一是亲切原则。师生合作的重要一点是学生喜爱这位老师,要让每位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老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走进课堂,努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鼓励和赞美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承认和被接纳。
  二是平等合作原则。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的角色,不能以权威者自居,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认识者,视为发展的对象,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伙伴,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后进生。
  合作学习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要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可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布置一些学生个人很难完成或无法完成而只有靠小组或班集体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编对话等,让同学们体会出合作的必要。
  
  2、要尊重学生个性
  有位教育家说,当一个人什么都好时,就冒不了尖。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一模一样的学生,而是让其独特性、差异性充分展现出来。教师应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有时会造成学生唯书、唯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上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呢?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维护学生的好奇心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包括课堂上的个别发言与小组内的互相交流,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表达的自信。努力地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是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充分的自由去展现自己。不要像鸡妈妈一样紧紧护着小鸡雏,要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各种事情,能自己做的老师绝对不代劳;能自己归纳的自己归纳,能自己讨论的自己讨论……总之,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做一切能做的事情,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绝不包办。
  
  3、要鼓励学生创新
  有些老师常常把学生上课不配合的过错推给学生,说学生无兴趣。其实,兴趣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都存在。问题并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老师能否去激发。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首先,教师要以真情、激情进行教学。因为学生不仅是用耳朵来聆听教师的讲授,更是用心灵来接受教师的影响,只有以真情感染学生,才能产生共鸣。其次,教师还要勤于积累知识,做到既专又博,才能使课讲得生动有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再者,老师要注意教学方式,讲课中可穿插小故事、小幽默等以使学生适当放松。在课堂上要做到“三鼓励”。
  一足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在课堂上有时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往往采取回避的念头,有时甚至加以训责批评。这样都会大大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鼓励争辩。课堂教学既要激励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论和辩论,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老师争论问题。
  三是鼓励标新立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研究在中国日益得到重视。本文也仅仅是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讨论了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师的行为原则。西方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但更需要我们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外语课堂教学的原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39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