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语教师课堂中加强学习者学习动机之心理语言学阐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 慧

  摘要:根据心理语言学中Lambert和Gardner(1972)等人的动机理论,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起促进作用。本文拟借助心理语言学中的动机研究范式,从教师在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着手,深入细节化探讨如何在课堂环境下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学习动机的提高 教师角色 外语教学
  
  一、引言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表现活跃,积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回应,而其他学生似乎不愿参加课堂活动,甚至对自己周围正在进行的课堂活动漠不关心。很明显,后者的学习动机不够强。事实表明,失去学习动机直接对学生的外语学习造成不利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外语教学的问题理解为教学方法的问题,因此把精力花在找寻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上,认为只要找出理想的方法,外语教学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然而,六十年代以来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认识到“学习者是外语教学中的内因”(Gardener,1972)。心理语言学家们综合运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研究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并最终发现在外语学习者中存在着的众多差异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年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常规课堂环境下,学习者年龄和学习能力不存在重大差异。因此,笔者认为,重视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动力充足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R.Gardner及W.Lambert等对学习动机的相关阐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Jakobovits(1970)等心理语言学家对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要大大超出学生智力的作用,并根据一些心理语言学家在美国大、中学生中所做的调查研究指出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的学习者因素以及各自比重,如下表所示:
  鉴于学习者才能和智力因素难于改变,该图表说明了在可由外部调控的因素中,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至关重要。这一点在贾冠杰的《应用心理语言学与英语教学》一书中可以得到佐证:“没有个人学习动机,真正的学习无从谈起。”
  加拿大语言学家R.Gardner及W.Lambert(1972)等对学习动机问题研究最为深入。他们把学习动机定义为“个体出于愿望或满足感在语言学习上进行的努力程度”。换句话说,外语学习活动的产生与持续出于学习个体内部的、心理的原因,即外语学习动机。其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激活功能
  即能够唤醒或增强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者的兴趣和觉醒状态,为集中有意识的学习活动提供能量。例如:当学生用口语无法恰当、流利地表达自己时,就会出现焦虑不安的内心紧张状态。为克服这种状态,学生会采取各种学习策略,这种行为成为驱使学生增强学习行为的原动力。
  2.指向功能
  即能将学习者的行为引向某一特定目标,指引学习者选择学习行为的方向。如:化学专业的学生在课下会有意识地阅读一些化工专业英语读物,因为了解一些本专业的英语知识对其深入获取本专业的信息有益。
  3.强化功能
  一般来讲,学习动机越强,学习劲头就会越高涨,学习效率也就会越发得到强化。
  R.Gardner及W.Lambert研究一些双语制地区的社会心理并据此提出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归附型学习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学习者不但愿意学该语言,而且向往其生活方式,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双语制地区的一些儿童往往就是在这种动力推动下去学习第二语言的。工具型学习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则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阅读专业文献、通过考试、找寻职业等等而去学习另一种语言。
  笔者认为,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动机,在国内学生的英语学习中都广泛存在,教师希望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出于对目的语以及所属文化的浓厚兴趣,而繁多的英语考试却又使得部分学生,特别是非专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进一步深造或在职场竞争中具有优势而更多地被工具型学习动机所左右。而这两种动机都属于学习者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intrinsic interest)这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并不陌生。与强调外在奖惩作用的动机目标指向理论相反,Keller(1984)(转引自)将“兴趣”定义为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认为兴趣即学习者基于自身已有认知结构之上出于好奇心被激发或保持而对刺激作出的积极反映。笔者认为,正是这种观点促成了在语言教学领域人们对动机的思考。如果一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任务中,并且在不需要持续的外部指导的情况下将这种投入予以维持,那么教师就可以确信该学生具有学习动机。而提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将其兴趣设法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便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外语学习中的学习动机问题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当中的一方面。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仍主要是依赖自主调查问卷和相关设计对归属型和工具型动机进行研究。将动机视为内在兴趣的研究寥寥无几。同时,研究者对学习过程中的动机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几乎没有涉足,他们过多地研究了学习过程的最终产出问题。Schmidt(1989)认为将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努力的行为联系起来的研究会有更真实的影响。
  尽管以上理论令我们看到动机在影响语言学习质量方面的重要性,但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具体应当如何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成为熟练的学习者仍然有待探索。因此,笔者在下文将在上文提到过的理论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建议。
  
  三、外语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加强
  
  时至今日,关于如何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论述依然寥寥无几。众所周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指改变或控制那些影响语言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并对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动机因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学生本身的努力,也需要教师在外部对学习过程加以控制和塑造。本文将主要探讨教师当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简言之,就是创造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的任务性,旨在通过任务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该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创造一个合作的而非竞争的学习氛围,将课堂教学个性化,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而非过多关注学生的分数孰高孰低,将学生们的表现拿来进行比较或是一味提醒学生“快要考试了,如果不及格会怎样怎样”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以下三方面不可忽视:1)教师对自身应具备的特质及角色的认识;2)环境变量:即教师创造能够提升学生安全感、理解能力和挑战自我意识的课堂环境;3)教学变量:教师在具体课堂上为加强学生学习动机所采用的具体做法。
  1.关于教师
  Williams和Burden(1997:141-2)指出,“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所做的事远远不止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完全明白自己的教学目的,或如果学生自己能发明能够充分体现其个人意义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并能够充分解释这些任务或活动将如何对其自身产生帮助的话,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环境就有可能产生了。”
  一个善于教学的教师可能具备多种特质,但是最重要的特质一定是其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设法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量最大化,并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以下三方面正面效果:正面学习情感,对课堂内容付诸实践,学生自身的学习(Anderson,1979:95-105)。

  近来有很多关于教师应当如何从事课堂教学的论述,其中大多数都未将具体的教学策略作详尽的说明,因而教师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的传统角色使得任何一个扮演教师角色的学生都会照搬自己老师的做法:即以权威的身份站在相对被动的学生前面,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滔滔不绝,然后问一些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以便测试学生,然后通过判断学生的回答来进行评估。然而,Simon & Boyer(1974:5)指出,没有研究表明这些做法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的提高,相反,许多相关研究表明这些行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有弊而无益。
  鉴于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任务的引入者、学习活动的领导者和学习进程的掌控者,笔者认为应当由教师创造学习环境,实施教学并且控制课堂气氛。换句话说,教师应帮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设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培养内部自主监控能力和感受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性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动机得到加强的可能性会更大。
  同时,课堂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话语方式或非话语方式)(Mehrabian,1982)。尽管课程设置,授课内容的组织,教学任务的组织等等主要集中在教师对内容的传输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上,然而,教师对自身教学成败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与课堂的情感产出有关系。为学习者提供交流机会是外语学习中内在动机得以实现的方法之一。Mcnamara(1973)曾指出,“就动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交际行为”。Rossier(1975)也强调的交流欲的重要性,认为没有交流欲的话,归附型动机的有效性会受到影响。正是这种对交际的需求和在交际中体验到的愉悦为外语学习提供了动机。
  Gardner等人(1976)在加拿大Dalhousie University对25名法语学习者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计划――传统式,即以语法准确性为教学核心的与创新式,即侧重个性化教学与自由交际,随后对两种计划下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前一种模式下的学生更容易中途放弃且对法语老师持否定态度。而后一种模式下的学生相对具有较强烈的胜过他人的欲望并且对学习法语持较积极的态度。
  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动机主要有赖于授课教师来培养与加强。老师关上教室门,面带笑容热情地问候学生,然后通过进行点评或提问与学生个体进行互动,这一系列动作可以使学生学习动机加强成为可能。
  2.关于环境变量
  学生在课堂上会主观地判断该课堂是不是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学习环境。课堂环境指的是教师能够加强学生安全感、成就感、挑战欲和理解情况的课堂因素。
  首先,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信任、秩序、合作和高度道德感的场所。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必须是一个能够让学生感到心理上安全的地方,即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公正的对待和同等的尊重。
  一旦安全有序的课堂环境建立起来,学生对自身将会取得的成就的期望值将会成为最重要的环境变量。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成功机会,将其“失败”几率降到最低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正面的期望值。
  比如:
  将构建在学生已有的理解基础上的开放式问题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当学生不能很顺利回答问题的时候,对学生给予提示;使用高质量的例句和演示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自己练习之前提供框架式练习。
  还有,学生的确需要成就感。但是,从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角度来讲,这种成就感只有在学生完成相对有难度或极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后或付出了自身努力并且选择了适当的学习策略后才会具有。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好挑战性这个尺度,因为过于困难或挑战的学习任务反而会使得学生因为害怕失败而丧失或降低学习动机,只有适当的挑战性会提升价值。
  当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和为什么要学习该内容的时候,学生就会体会到价值。这种了解成为任务理解力。教师应当考虑学生想要学习什么,为什么它重要,这样教师就可以提供对学习目标的适当基本理论。即学习任务决定了学生是否有学习动机。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在自我调控的过程中了解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和及其重要性是十分重要的。WHAT和WHY会帮助他们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在面对困难时仍然不懈努力。
  3.关于教学变量
  一堂课的导入部分是教师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部分,同时它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堂课的基本框架。根据加强学生动机的认知理论,当学习者有欲望想要了解某事件的时候,就会拥有动机。这时,教师需要做的是有意识地设计导入部分,尽量将授课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及兴趣联系起来。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明白了课堂内容的框架,在讲课过程中就需要努力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加以维持。笔者认为,通过个性化,参与性和反馈等手段,以上目的可以实现。
  (1)个性化
  个性化是指尽量通过使用与学生的知识面和情感因素接近的方法来使课题有意义。学生如果认识到所学内容的意义,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有改善。任何与学习者个人相关的内容都比遥远抽象的信息要具体得多,因此,当老师讲课时将内容与学生本人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会更愿意参与其中并且集中注意力。如果直接将内容与学生联系起来有困难的话,那么采用类比法是可行的。通过将新知识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联系起来,学生看到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的联系,动机自然就会加强。
  (2)参与
  导入部分和个性化手段会将学生拉入到课堂中来,但是除非内容格外稀奇,以上两种手段即便是一同使用也很难长久地确保学生动机能够得以维持。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多参与会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并且提高学习成效,这才是维持学习动机的关键。而最实际的方法是使用开放式提问,这一点在让学生参与和提高动机方面尤其有效。然而,不真实的开放式问题并没有效果。如果教师事先已经在脑海中知道了具体答案,还要让学生观察或比较,学生会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开放式问题,他们的动机会因此而减退。尽管提问是有效的途径,但是它本身需要很大技巧。除此之外,还应当采取附加策略,如技能操练、游戏和小组合作等等。其中有些很简单但是很有效,如技能操练与常规活动相比会使学生感到游戏般的成分,一旦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会增加成就感。
  (3)反馈
  教师有责任提供反馈。其形式可以是表扬、相关评价或沉默。同时,反馈是很复杂的过程,给出反馈的方式和接受者的理解方式都要考虑在其中。相关研究表明,那些被学生理解为信息性的反馈会加强他们对某些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因为这些反馈提供了可以帮助他们更加独立地完成当前和后续任务的信息,而控制性的反馈(如纯粹的奖惩)无法达到这种效果。不难理解,学习者需要接收能够用来判断自己进步与否,正确与否,并提供继续努力的方向的信息。信息性反馈会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表现中的具体哪些方面是可以肯定的,通过具体手段可以对某些方面进行改进。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加强动机并且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侧重批评或表扬的控制性反馈则会适得其反。Brown(1993:180)指出“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用亲切的态度给出的正面反馈,学生会将之看作是对自身自主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进步的肯定,进而能够加强其动机并且使动机得以维持。”
  然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真实表现给出反馈,决不能不考虑其表现仅仅以让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为目的。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保证自己给出的反馈质量。
  
  四、小结
  
  本文是将心理语言学中Lambert和Gardner(1972)的动机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次尝试,鉴于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起促进作用,笔者从教师在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着手,细节化地强调了教师创造能够提升学生安全感、理解能力和挑战自我意识的课堂环境的重要性,提供了教师在具体课堂上为加强学生学习动机所采用的如个性化、参与及反馈等做法,旨在为实现使学生拥有学习动机和自主的学习风格这一教学的终极目标提供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Ames,C.& Ames,R.Research i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0.
  [2]Berger,C.R.& Calabrese,R.J.Some Explorations in Initial Interaction and Beyond:Toward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75:99-112.
  [3]Brown,G.Effective Teaching.Bristol:Open University Press,1993.
  [4]Chambers,G.N.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9.
  [5]Dornyei,Z.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Teaching,1998:117-135.
  [6]Gardener,R.C.& 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Newbury House,1972.
  [7]Gardener,R.C.Languag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Correl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considerations.Language Learning,1982:207-227.
  [8]Gardner,G.C.Social Psychology &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 Motication.London:Edward Arnold,1985.
  [9]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10]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2]贾冠杰.应用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5]张燕雪.浅谈学习动机与外语教学.宁德师专学报,1998(4):79.
  [16]周娟芬.论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9):84-85.
  [17]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