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困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小梅

  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已是一个不争的话题。2008年秋期,在重庆綦江课改经验交流的带动下,我区有三所农村中学向区教委申报了课改项目,从初一年级开始整体推行綦江隆盛中学的“四段六步”自主学习模式,以学案代替教案,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一年之后,三所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举步维艰,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学校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但学生流失率较高,教师积极性跟不上,学生的期末成绩整体比其他学校低。
  课改还坚持下去吗?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在设施设备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走进实施课改的三所学校,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的基础设施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教师们都尽职尽责的坚守在自己的讲台上。是什么原因让课改在这三所农村学校陷入困境呢?
  翻开在一年前让课改领导小组绞尽脑汁的课改方案,走近在办公室埋头编写学案的教师,聆听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心中的疑难慢慢的化解了。农村学校在课程改革中还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专业素质低
  
  课程改革在本质意义上是实现对教育的创新,它需要教师带着深厚的教育情感、运用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先进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地反思、追问。虽然在三所农村中学里,也有部分老师能够运用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小组建设具有独特性,但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仍旧是一个很客观的现实,表现在:对教师职业的淡漠;独立专研教学的能力较差;教师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缺乏;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陈旧。因此,当“四段六步”教学模式运用在这些老师的课堂里,学案变成了习题集,小组讨论无法回归课堂学习目标,集体备课转变为“你备课我上课”格局。
  曾经发现: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木兰诗》教学的“展示提升阶段”里点评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时,把:‘对镜贴花黄”中的“贴”字连续发了四种音之后才读了正确的读音,其间,还有学生不断地告诉她正确的发音。试想:这样的教师怎能够在“四段六步”的教学模式中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呢?
  
  2.教育资源贫乏
  
  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它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能力的发挥,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是极其有限的。普及的远程教育资源由于使用技术较难,使用效率低;学校教育教学藏书少,教师个人订阅的教育教学类报刊杂志少;学校常用实验器材不具备;教师不会使用网络资源库等。教师仅仅拥有一本教科书,无论怎样的反复研读,都是无法实现自身课堂的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的。因此,课改只是教师的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学生依然不明白学习趣味和学习对个人价值的影响,也就不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互动中。
  
  3.激励机制不科学
  
  尽管目前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使农村教师的收入得到大幅度的增长,足以使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地位。但教师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不在于整体利益的满足,而是来源于个人特殊需求的实现。教师群体积极性的调动需要学校有一套应对教师群体内不同的需求形成不同的激励方案的激励机制。教师群体内不同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利益、交往、尊重、关爱、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需求。然而,农村学校却通常采用津贴性奖励措施去激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在绩效工资发放之后,学校用于奖励的经费也是很有限的。因此,一方面学校量人为出,奖励津贴减少,使教师已经习惯接受的经济利益激励减弱;另一方面教师个人的特殊需求没有激励机制去诱导,于是,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逐渐减少或者完全丧失。
  
  4.课改理念缺失
  
  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摸着石头过河。新课程改革是为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项探究活动,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探究活动。但是,由于农村学校的客观环境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因此,教师普遍缺少新课程的理念。当课改中的教师不明白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什么,不具有“师生共同体”的建构原则,仅靠一两次参观、考察、专题报告,不足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性、生成性,不可能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意识。模仿课改带给师生短暂的新奇感,但没有生命力。
  
  5.不重视杜区教育宣传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政策,而且高中也逐渐取消联招政策。因此,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日益密切,社区内家长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着学校生源的数量。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国外的学校教育中是很受重视的。但实际上,目前的农村学校普遍都不重视社区教育宣传,学校对大部分家长的教育需求通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农村社区教育需求落后也是一个很客观的现实。当家长不理解学校的课程改革蕴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时,宁可花钱择校,也不愿意接受不理解的教育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开展新课改的农村学校出现生源流失的现象。
  
  6.课改价值取向偏离新课程标准
  
  什么样的课改才是成功的?通常,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呈现的变化状态是:一年养成,两年习惯,三年初见成效。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见成效。“百年树人”。课改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得到不断地成长,并进一步去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增长的过程。但是,目前三所学校在新课改一年之后因学生的一纸期末考试成绩,就已经陷入对新课改意义的怀疑中去了,使得考试成绩成为他们衡量新课改成功与否的价值标尺。
  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不是学校管理者一厢情愿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调动和参与。因此,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必须面对上述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走出困境和尴尬的局面。
  1.培养一批包含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队伍,形成课改团队。以“班级――年级――全校”的步骤,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和深化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
  2.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师的学习和交流。
  3.根据学校教师具有个性化的,而且也是动态的需求,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同时,也要争取课改专项经费,提供课改的技术支持、理论引导,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激情。
  4.聘请教育教学专家,针对农村教育突出的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厌学问题)提出诊断措施,建构适合于学校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
  5.重视社区教育宣传,获取社区内家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认同,把对家长的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管理制度中。
  6.确立课改成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综合能力、社区的满意度、学校的管理体制等方面,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