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际信任及其研究方法概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左恩玲 刘 平

  摘 要:本文总结概述了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包括人际信任的定义、相关理论和测量工作,并对人际信任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人际信任 定义 相关理论 测量工具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吉林省社科办一般选自项目“家校合作的开放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合同编号:2007261。
  
  1.人际信任的定义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人际信任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估,这样就形成了人际信任。
  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在其著作《信任》一书中把信任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进行研究,在当今充满偶然性、不确定性及全球化条件下,信任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中心问题。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并详细地论述道:“离开了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不确切的认知之上。”
  
  2.人际信任的相关理论
  
  2.1认识发生论
  Erikson、吉登斯等从个体心理学角度研究信任产生的过程,他们认为对人的信任来源于儿童早期的经验,主要是婴儿与看护人之间的关系。婴儿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看护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婴儿心理发展过程,如果婴儿受到看护人定期良好的照顾,就会在婴儿心中逐渐形成一种对于秩序的期待,这种期待就是信任;如果婴儿得不到看护人的精心照料,那么他(她)不可能获得安全需求的满足,可能经常会处于恐惧与不安中,长大之后可能比较孤僻,不会太信任人。婴儿时期形成的信任是一种基本信任,这种基本信任是他(她)以后所有形式信任的基础。
  2.2文化决定论
  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人际信任是从一个行为规范、诚实而合作的社区中产生出的一种期待,它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群体成员的素质,信任不能单纯地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来获得,而是从宗教、传统、习俗中产生。
  2.3道德基础论
  该理论认为信任可以划分为两类:对熟人的信任是“策略性信任”,即在以往的交往基础上的习惯性、仪式化的信任;对陌生人的信任是“道德性信任”,道德性信任反映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的人会给自己所不认识的人更多的信任。
  
  3.测量工具
  
  3.1人际信任量表
  该量表是由Rotter(1967)编制的,用于预测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陈述的可靠性的估计,量表包含两个因子:对同伴或其家庭成员的信任(对亲密他人的信任)和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共25个题项,采用5级评分法。该量表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的社会角色。
  3.2同伴信任量表
  该量表是由Rempel和Holmes(1986)编制的,又称为人际信任量表,用于测查关系密切者的相互信任,共18个题目,涉及信任的三种内涵: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性。可预测性指我们能否预见到同伴的特定行为,可依靠性是信任核心的成分,而可信赖性则使人们能毫无保留地确信同伴将继续负起责任并关心自己。该量表采用7级评分法,其中从“1分=完全不同意”到“7分=完全同意”,总分从18分(信任度最低)至126分(信任度最高),中间值为72分,此量表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3信赖他人量表
  改量表是由Rosenberg.M(1957)编制的,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一般人的可信性、诚实、善良、慷慨和友爱等本性是否有信心。它包括2个选择性项目和3个同意或不同意项目,正性回答提示受试者对他人缺乏普遍的信心。量表总分为各项目得分累积后加1,总分在1分(五项均有信心)和6分(五项均无信心)之间,得分越高表示受试者对他人信赖程度越低。大量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4特定人际信任量表
  该量表是由Johson-Gcorge&Swap(1982)编制的,该量表考察了个体对于特定人物的信任度,尤其着重于关系密切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分男性分量表和女性分量表,其中男性分量表有3个因子:一般性信任、情感性信任及可靠性;女性分量表有2个因子:情感性信任和可靠性。该量表将人际信任归纳为四个方面:在财产上信赖对方、在个人品质上信赖对方、在个人隐私上信赖对方、在个人安全上信赖对方。
  3.5容纳他人量表
  该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Fey1955年编制的,有20个题目,其中正性题目5个,负性题目15个,每个题目都是5级计分,从“1=几乎总是”到“5=几乎没有”,量表总分在20~100之间,得分越低,容纳他人的程度也越低,得分越高,越容易与他人相处。
  目前,我国关于人际信任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建构的层面上,对人际信任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和干预策略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今后的研究要深入人际信任产生与发展的具体过程,揭示其不同阶段的特征。同时,系统地开展人际信任的干预活动,探求人际信任的应对策略,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