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提问中,仍然存在着提问缺乏启发性、提问缺乏“含金量”、提问缺乏评价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寻找最佳切入点、提问要处理好“直”与“曲”的关系、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客观的激励性评价等优化策略,减少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 优化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启动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一种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起思考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具体的说,课堂提问就是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水平上,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艺术。
   课堂上教师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有所发现和领悟,从而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但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观察和对文献中一些名师课堂提问案例的参考,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来改变这些现象,使课堂提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导入新课时设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就是提问――设置悬念。有经验的老师在讲新课的时候,往往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以此问题导入,会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在知识的空白处设问。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在教学的时侯,抓住这些“空白点”设置疑问,让学生对这些课文的空白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通过对优秀教师课堂提问的观察,我发现对这样的提问学生往往很感兴趣,联想非常丰富。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法国文豪雨果的一篇著名小说《船长》时,在轮船即将沉入茫茫大海之际,文章这样写道:“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显然作者在此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这位教师利用这个空白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难道他的内心就什么都没想吗?以此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言。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形象的理解和体验,也使得课堂精彩纷呈。
   3.在课文的关键处设置提问。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关键点巧妙地设计问题,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对学会新知识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课堂设问优化不可缺少的一步。所谓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所谓的课文关节点,就是那些或隐或现的牵扯到语文课文主题或重要观点的语句。弄清楚了这些语句,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往往有明显的关节点。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不仅能够揭示课文的中心,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的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既包括新出现的知识难点,也包括虽已经学过却依然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在此提出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点的连接点进行设计问题。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以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由此引出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切入点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巧妙提问,不仅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活跃气氛,促进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课堂提问要处理好“直”与“曲”的关系。课堂提问有直问,有曲问。“直”就是直接发问,由于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把握,效率较高。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用多了难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顾名思义即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合理交替使用这两种问法,使其各得其所,那么就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我们应该提倡“曲问”。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为了解释“孀妻”、“遗男”二词,别具匠心地发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们一时傻了眼,答不上来,想了一下,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孩子没有爸爸,他母亲是个寡妇,自己是个孤儿。由于提问方式新颖,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大大加深了“孀妻”、“遗男”这两个词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曲问含蓄生动,问在此而意在彼,容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优化的课堂提问,能够提高教学效益,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优化的课堂提问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可以创造的。凡是能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方式,都是可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的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