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唱教学进课堂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的集体歌唱方式。合唱教学不单是要让学生唱会一个声部或唱会一首歌,而是要通过合唱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声音基础各不相同,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出现把合唱歌曲当作齐唱来唱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把合唱教学带进课堂。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合唱教学从低年级抓起;培养儿童合唱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多唱多练;分层要求体验成功。
  【关键词】合唱教学 课堂 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须,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生是一个悲剧。”而童声合唱这种儿童们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艺术领域内,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的集体歌唱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和谐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他们步入丰富的音乐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合唱教学不单是要让学生唱会一个声部或唱会一首歌,而是要通过合唱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发声思维,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所以要求学生要将所有声部的旋律都掌握,只有当学生在了解了各声部的艺术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调节自身的音量和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
  合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音乐活动,它既要表现音乐内容、树立音乐形象、传递思想感情,还要走向舞台面对听众,完成合唱作品与听众交流。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声音基础各不相同,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再加上教材难度大,课时紧,教师教法不当等问题,学生根本不能胜任或完成教学目标,出现把合唱歌曲当作齐唱来唱,长此以往,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也达不到教学目标,更使学生丧失对多声部歌曲的兴趣。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有必要把合唱教学带进课堂。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1.合唱教学从低年级抓起。细细品味人音版的新课程教材,会发现多声部练习的内容从一年级开始就已蕴含其中。如,第一册第六课模拟劳动的三声部节奏声势;第一册第七课用木鱼、碰钟演奏的二声部伴奏;第一册第七课建议欣赏童声合唱《花蛤蟆》;第一册第九课提到火车鸣叫、大轮、小轮的三声部声势;第二册合唱作品的欣赏、打击乐器的多声部演奏明显增多,等等。很多教师没有关注到这一点,碰到真正的合唱曲才开始和学生讲合唱,教合唱,学合唱,平时只字不提。于是教学起来会感到特别困难,课堂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教师从低年级时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多声音乐,让学生在听觉上对合唱有一个逐渐熟悉、认识的过程。即从开始接受义务教育的一年级起,就让学生由浅入深,不断地接触、体验、感受多声音乐。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熟悉它、了解它,使学生对多声部的认识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进行。而且,低年级的孩子较高年级的孩子更喜欢表现自我,喜欢唱歌、喜欢表演、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很容易被合唱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2.培养儿童合唱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放松中激起对合唱的兴趣。比如“象闻花”一样做深呼吸练习;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等。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单纯犹如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教师的一举一动,对他们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需特别注意要以好的歌唱习惯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教师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一些歌唱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比较,自发地建立起较科学的歌唱状态;要尊重学生自己对歌唱的理解和表现,在肯定的基础上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歌唱习惯,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歌唱,不大喊大叫,逐步培养良好的歌唱感觉。在低年级,模唱和接唱都是有效的好方法。
  3.让学生多唱多练。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教学方法得当的情况下,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多次的合唱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要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合唱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的合唱活动中去,帮助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正确对待合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要区别对待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有层次的合唱练习,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4.分层要求体验成功。课堂合唱教学有时比合唱队教学难度更大,因为合唱队学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组成的,无论是音准、音色还是唱歌基础都有一定的优势,而一般课堂里的学生有时程度悬殊太大,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灵活性,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做最佳选择和综合运用。可以根据学习主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知道十个手指不会一般齐,对于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学生,要求他们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对于一些对独立唱歌感到紧张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背唱歌曲;而对于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惧怕唱歌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唱准歌曲的节奏和音高。不同的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逐步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团体协作的成功喜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唱歌潜能,使部分学困生和没有信心者减少对唱歌的恐惧,树立起唱歌的自信心和为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而感到高兴。至于学生在演唱中声音的要求,我们应该区别于合唱队的声音要求,在班级上我注重学生对好的声音的感受和自我控制声音的能力,使自己的声音能融入集体当中。
  以上是笔者对合唱教学进课堂的一些探索,希望得到音乐同行们的指导,让我们相互借鉴成功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合唱教学更上一层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