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教学应注重过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三学段(7至9年级)的“数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我认为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过程,应注意做到:
  1,应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及应用过程开展教学。目前,虽然素质教育已推行了几年,新课标也全面实施,但是我们仍然有不少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上课时尽量把课讲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课外做大量的作业。这样,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及应用过程开展教学,而是直接“填、灌、塞”给学生,甚至让学生抄下来,回家背出来,考试默写出来,在大量反复操练基础上达到目的。教学评价时,主要看其学习的结果,即分数的高低,而不问学习过程。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去认识数学问题,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就如学生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时,如果学生不动手把圆平均分成很多份,然后拼成类是长方形的样子,然后推导面积公式,那么学生就是死学。从新课标的标准看,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而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2 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新课标的着力点之一。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分为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含有“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特点;过程性目标含有“经历、体验、探索”等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动机,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全过程。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易于学生参与。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数学能力。就如在初三数学中,用频率来作为概率的估计值,教学中有抛掷一枚硬币,求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概率是多少,而要学生同桌之间一个做,一个记数,多做几次来得出,这样效果才好。
  3 应讲究教与学过程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
  教师要善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学习动机,以及浓厚学习兴趣与高昂学习热情,获得成功的喜悦与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趣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 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认为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并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的进步与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不断发展的目标。如在教学黄金分割时,黄金分割点的应用。如在穿衣,发型等日常生活方面进行应用。学生兴趣必大增,必定会想好好学以致用。
  总而然之,数学这学科有他独特的地方,每一个教学者都应好好把握,把数学知识传授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