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授人以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合作学习的不良症状有: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学生合作的形式化、教师指导的形式化。通过感悟与反思,我们提出了有效合作学习的三要素。
  关键词:教师素质 合适内容 人际技能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把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讨论甚为激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有乐趣,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教师和学生都以为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堂形式。其实,合作学习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现象。
  
  1、常见现象。
  
  1.1现象一:合作主题的形式化。一是主题比较简单,无需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讨论只是浪费教学时间的“过场”而已;二是主题比较复杂,确实需要学生共同解决,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学生对小组内不同见解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和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是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男生与女生”的一课教学中,教师对“男女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最后采用正方反方辩论方式来阐述观点。应该说这种教学设计,无论从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动量,还是从学习的个性化、生活化、合作性、探究性等方面,都是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遗憾的是,这场“辩论”由于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时间、空间,未能精彩的上演。
  1.2现象二:学生合作的形式化。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出现“合”而不“作”的现象。即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微逊色些,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力,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1.3现象三:教师指导的形式化。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都是象征性地在各小组中巡视,并未真正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很多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小组讨论场景:小组讨论的口令一宣布,前排的学生迅速回头,教室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四人小组里,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即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2、感悟与反思。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面对现实课堂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症状”,教师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的应有功效。要使合作学习真正走进课堂,教师必须从多角度出发,既要转变观念,又要落实措施,才能使合作学习发挥满足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2.1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目前有效学习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不是设备、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身的观念和素养。新课程特别要求教师以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和沟通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要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观念。教师不能仅仅热衷于作学生学习的“向导”,还应具备成为学生学习“伙伴”的强烈意识。作为教师要用新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应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完整地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同时我们应明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2.2选择合适的内容,是有效合作学习的核心。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适宜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实践中,许多教师感到为难的是,在一堂课内开展合作学习空间上施展不开,时间上不够用,再加上学生合作能力和技巧欠缺,小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耽误教学进度。因此我们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思考教学任务或教学内容是否涉及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和表现等因素。在教学中,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反思平时的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选择:
  2.2.1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在教学中,教材的重点内容是需要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这就可以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让他们通过讨论发现其中的知识内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男生和女生”一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男生女生谁更聪明”,以此让学生明白每一种性别都有其存在的优缺点,让学生体验到日常生活中男女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交往,学会宽容地对待异性,使学生由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思考。对新集体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实践证明,通过课堂的合作既能让学生学习记忆深刻的道理,又能使他们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2.2.2具有发散性的内容。小组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又提供了共同学习的条件,对扩散学生的思路、扬长避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在教学“男生与女生”一课时,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四幅漫画,分组讨论“我们班有这些现象吗”、“男女生应该怎样交往”,教师建议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展示。经过小组讨论,每一组同学表现的形式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小组以例举的形式来描述男女生交往的例子:有的用漫画的形式表现;还有的把这些例子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展示了各组同学的想象力。同时,活动具有较强的合作性、知识性,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使课堂教学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着,也使他们在合作中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合作精神,达到促进班集体团结的教学目的。
  2.3培养人际技能,是有效学习的保障。人际交往能力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大多数只是被用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往往忽略其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技能方面的重要功能。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要将小组的技能和人际技能作为开展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系统地加以训练。交往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习得的。教师要像教授学科知识一样认真对待和系统训练学生的人际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专门计划、预先考虑、认真落实学生人际技能这方面的要求。例如,在组织“男生与女生”一课的辩论准备工作中,还可以在小组内设置一些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记录者、收集者、报告者等等,让他们积极地加入到活动中去。同时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轮流担任,实现小组协作的互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因为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因此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避免学困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好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处理好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是提高有效学习的保障。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小组自治,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合作学习结束时,应让学生专门讨论谁在这次合作活动中贡献最大,谁在哪方面最值得学习等问题。这样,学生的合作品质会在活动中慢慢形成,从而作为激励学生参与合作的一种动力。
  总之,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只有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善于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开展合作学习进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授人以渔”,才能走出形式化的合作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合作学习才能成为生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枢纽,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