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堂因评价而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静芬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传统教育中,教师整天捧着一本书,教会学生书里的所有内容,并且哪个学生把书中的知识学得好,即会“死读书”,那么对他的评价就是个优等生。而在现在这个讲究素质教育的年代,这种学生则会被称为没有创新的“读书匠”,相对的,现在教师也不会死盯着书本,而是放眼于课外书,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打破评价的统一标准,追求个性化,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由于数学答案的单一性,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统一标准。而现在教育观倡导评价目标多元,要关注学生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小组内、在班里有了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再也不是去揣摩教师期待的标准答案。我在教授《可能性》这堂课时,我让学生用上“一定”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个学生说:“晚上,月亮一定会出现。”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错了,但我没有马上指出他的错误:“你是怎么想的呢?”“老师,月亮每天晚上都存在的,只是雨天的时候被云层挡住了,我们看不见。所以晚上月亮一定会出现。”“说得真不错,我想你一定是个爱看课外书的小朋友。”
  二、纠正错误评价,重视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
  经常会听到有些老师抱怨:我们班的小朋友表达能力很差,思考问题很不全面。我怎么教都没办法。但在很多老师的课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小朋友们,说说你能看到什么呢?”生一:“老师,我看到了两只鸭子……”学生还没说完,老师就打断了他的话,“真不错,请坐!还有呢?”接着又请下一位学生……难道第一位学生只看到了鸭子,没看到其他东西吗?其实是我们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所以我认为课堂评价应重视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把自己想说的东西都讲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节省了教学时间,一举两得。
  三、运用延时评价,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延时评价即是西方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思潮冲击法。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很快地给予评价,势必就会阻断了学生的探究与思索,扼制其探索的欲望,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地教师此时若能把握好评价时间的度,略微推迟评价,也就是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从中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时教师再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的课堂评价不仅是老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评定,给予赏识激励,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自我激励与超越。所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师生授受的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成了课堂评价改革的关键。例如在教授计算题的巩固练习时,我会让个别学生上来板演,其他学生下面自己做,完成后检查找错。然后由他们评价,或批改。有时板演同学做错了,下面就会有小声议论:“错了,做错了。”我也会叫板演的同学自我评价,找出自己题目中的错误,并且改正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和教师的导评,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五、根据具体情境,学生的个体情况来选用恰当的评价语
  我认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路清晰、简洁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首先应是准确凝练的,让学生听得真切、明白。第二,它还可以是幽默风趣的,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曾经在表扬一个孩子时问起了他的名字,他叫“杨洋”。于是我说:“呀,你是不是那个聪明的喜洋洋啊!”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孩子也开心地笑了。第三,评价语应包含激励,因为人人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如:“××同学虽然……但老师发觉他很有勇气,你们也要像他那样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亲切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不被感染、不受激励呢!
  总之,教育是艺术,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也是艺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他们个体发展中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来恰当准确地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真正实现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玉珠.《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魅力》.福建省数学教师研究网
  2.符向阳.《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宏恩教育网
  作者单位:慈溪市观海卫镇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