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探究应关注儿童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它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环境中选取有关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这启示我们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儿童经验,让儿童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支撑,对于提高儿童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具有直接的影响。
  
  一、在生活经验背景中提出驱动性问题
  
  好奇是少年儿童与生俱来的性格,疑惑是组织探究活动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是产生探究行动的“前奏”。但疑问应植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之中,这样地探究问题他们才有认同感和驱动性。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在单元的起始课中,以“寻访九月的小动物”为主题,提出了一系列驱动性问题: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长什么样?我们怎样来观察它们?……这些问题都落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围之中,或许曾经见过,或许玩过,或许听说过。当教师把这些经验从孩子们的经验背景中“圈”出来的时候,所探究的对象和问题指向更明确,以“观察小动物、研究小动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开始了!
  
  二、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开展有梯度的探究
  
  从科学探究的过程目标来看,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习得的不仅是探究技能,久而久之,频繁的探究经历可以不断丰富他们求索未知世界的方法与策略,不断积累起探究的经验。而以探究能力为主线构建起来的教科版科学教材,在活动的设计上凸显“经历”的价值――探究能力的有梯度的发展。当学生面临一个新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探究经历,并从成功的经历中加以借鉴,或技能,或方法,或策略。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让学生独立进行对照实验的设计: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可以参照三年级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变量的控制方法、四年级学习《怎样溶解得快》中探究哪些因素影响溶解速度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中提取出如下经验:
   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做这个研究,要改变什么?
   3.哪几个条件要相同?哪几个条件应该不同?
   4.改变这个条件,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以此为启示,学生站在以前探究经验的“肩膀”上,再次经历了一个对对照实验实质的理解过程:只有研究的一个条件(自变量)不同,其他条件(控制变量)全部相同或相似,如果实验结果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引起不同结果的原因。其实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提出变量,分析变量,控制变量的探究过程。
  
  三、在原有经验水平上发展科学概念
  
  皮亚杰在谈到孩子在构建新的科学知识规律时,认为要学习新的知识,就必须把它与已有的、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形成自己对新内容的有意义的理解或者是把它吸收到已有的体系中,或者是将它容纳入一个新的与已有体系相联系的体系里。而从生活经验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对构建新科学概念有明显的迁移作用。如在三年级下册科学“了解空气”一课让学生建构“空气占据空间”概念时,学生往往对“占据”一义能意会而难以言传,怎么办?在探究活动的“前奏”中,教师有意识地将“抢座位”的游戏引入课中,为什么总有一个人没有座位?因为这些座位被其他人占据了。同理,有的教师用石块放入装满水的杯中,引导学生讨论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得出石块占据了这部分水的位置,才导致水溢出来的事实。这种“迁移”有明显地指向核心概念的暗示作用,学生建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就以此为挂靠点生长并发展起来。
  而有的生活经验对科学概念的建立有负迁移作用,教师必须予以关注,并着眼于概念转变的策略研究。如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绝大部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如何克服生活经验的负迁移作用,让学生的关注点由外力作用转移到物体本身的变化上来,有教师在探究前组织了一系列的“热身运动”,引领着学生不断发展原有认识:
  1.制造声音,说说你是怎么制造声音的?
  (这是学生已有的认识)
  2.既然你们都会制造声音,那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可能是敲打、碰撞……产生的)
  3.对“尺、橡皮筋、鼓”发声和不发声原因的探究。
  尺弯过来没有声音,弹一下有声音;橡皮筋拉一下没有声音,拨一下有声音;鼓按下去没有声音,敲打一下有声音,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意识到声音并不仅仅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因为外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振动,把学生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种认识上的不平衡意味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已不能解释当前的科学问题,这种不平衡导致新平衡的建立,学生带着新的问题投到了探究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科学探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已有经验,并在分析学问逻辑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激活、迁移或提升儿童经验,不断发展学生的科学认识,让探究活动真正回归到属于儿童的科学探究之路上。
  (责任编辑:李雪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85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