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育永远是第一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前不久,我参加了河南省高效课堂研讨会,会上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与会的同志用掌声表达此行受益匪浅,收获多多。但省教科所领导在总结讲话谈到老师对学生犯错进行批评时所受到的委屈甚至责难时会场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常常萦绕在我耳边。
  这掌声使我想起《教育时报》曾组织的一场讨论,湖南省某市中学的一节英语课上一男生扭身摸一女生的脸 ,女声又羞又恼报告了老师,老师当即对男生进行了批评,谁知男生竟嬉皮笑脸故伎重演,老师忍无可忍扇了男生一巴掌。家长下午到校了解了情况,原谅了老师,男生向女生道歉,老师也认了错。事情到此却没有结束,当地的教育站知道了此事后,对该老师进行了取消当年度评先评优的资格,当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的严厉处罚。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大多数一线老师对这位老师表达了同情对处理结果表达了不满。我同意大多数老师的意见,该男生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具有相应的道德标准、道德修养和自控能力。一巴掌惊醒梦中人,作为教育站应全面调查,客观地作出处理意见。英语老师的作法固有不妥之处,但教育站乱用重典伤了大多数老师的心。
  这掌声使我想起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国内近年来流行“素质教育”可惜一部分老师、教育官员和大多数家长把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外语错当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们完全忽视孩子的为人处世、价值坐标的建立。孩子的品格、孩子的 人生理想以及付诸实践的能力才是素质教育的明确内涵,是一个孩子走向社会舞台最必要素质。中国老师的始祖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他主张培养“君子”,要求“君子”有了两个条件,第一是“德”第二是“才”。《论语•学而》说:孔子教育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尊重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把做人摆在第一位,把知识摆在第二位 。他还要求德育要通过智育进行,学思行结合,立志与力行,自省与自克,改过与善,乐道与安仁等。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自觉性,并通过主动长期不懈道德实践最终达到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君子”。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它需要各科老师合力进行,也需要社会各界,家长 协作。而且它还是一个不断持续的 系统工程。如果从小学就加强德育,到初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就会达到一定的自觉,任何念头都自然地不越出规矩。类似课堂上男生摸女生脸的荒唐行为应该不会发生……
  这掌声使我想起老师要加强学习,丰富知识,提高修养,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机智。古人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好是做好的前提和基础,即当前某专家说的:只有老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作为老师首先应不厌倦地学习知识,研究学问。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才能为人师,才能教诲学生。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学问外,还要有尊严、威信,学生对老师要有敬畏感。我们老师知识丰富了,修养提高了,就会机智地、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了。如对正常情商的学生犯错我们就会委婉的提醒,善意的指出;对生性顽劣的学生犯错我们就会严肃地指出,用耐性、信心对待其行为的反复。
  这掌声使我想起“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说:国家将兴,必定尊重教师;尊重教师法制就能树立。国家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让老师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心情愉悦地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社会舆论要善待教育,为教育的发展改革鼓与呼。有位专家在一次报告中说:目前中国的教育是脆弱的,教师是弱势群体。还有一位专家说教师是一种苦涩的坚守。这些话中小学老师都爱听。“鲁迅的文章撤出教科书了”跟帖的汹涌滚滚,谩骂的铺天盖地,报刊、网络大肆渲染,似乎中国的教育要变质了,就是没人翻教科书或致电教材编委会求证;某高材生违法犯罪了这是教育的失败,就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社会有病教育吃药;某个老师体罚学生了一经媒体披露似乎所有的老师都道德滑坡了……这些都令有良知的人深思。
  这掌声使我想起“孟母三迁”的故事。该故事家喻户晓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清朝学者王夫之在儿童教育上有鲜明的见解,他认为儿童从小就要给予正确合理的教育,从积极方面说:儿童天真幼稚、心地纯洁,好似一张白纸,既未绘画又未受到污染,可塑性较大,这就有“先入为主”的问题,¬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这时期的教育责无旁贷。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要长线投资,今天他受挫折了他明天就会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突发变故,只有他品尝了生活的真实味道,才能寻找到人生坐标和榜样,更能激发孩子树立人生理想的愿望。相比之下锦衣玉食的孩子反而更不容易树立人生目标。爱子对家长来说是发自人伦天性,但是,爱子不是家教的终点,爱儿不知教更会耽误孩子。你越是给孩子无原则的宽容和无原则的耐心,他越会巧妙借用你的爱心,最后擒拿拉你。
  这掌声我想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86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