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开始选择信仰宗教。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与引导对策。
  关键词:宗教信仰;大学生;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K825.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49-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热”的升温,对宗教感兴趣的大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我国宗教信徒中,70%―80%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入教的,其中青年信徒占到30%左右。在新增青年教徒中,文化层次较高者有明显上升趋势。有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信教群体中有不少人是以大学生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青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象不是偶然的,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宗教在大学校园的蔓延和发展,而且必然长期存在于校园,己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容人们视而不见,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的必要性。大学生为何信仰宗教?大学生的宗教价值取向与其他人群有何不同?宗教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大学教育应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研究者对四川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校大学生697名,用自编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卷》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13份,其中,女生528人,占86.1%,男生85人,占13.9%。专科生197人,占32.1%;本科生416人,占67.9%。
  大学生信仰宗教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基本态度,如下表所示
  序号 对宗教信仰的基本态度人数所占比例
  ① 支持并信仰某种宗教 43 7.0%
  ② 支持但不信仰任何宗教 187 30.5%
  ③ 不支持也不反对 377 61.5%
  ④反对 61%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持有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态度比较模糊,明确表示支持并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占了7%的比例,低于阮添辉的调查18.3%、税国洪等的调查中16.7%表示自己“信仰或倾向于信仰宗教”、王康的调查“32、1%自称有宗教信仰”,高于金志霖的研究。这可能与调查选用的问卷有关,也可能宗教信仰受到不同地域的影响。
  关于大学生对其同学或朋友信仰宗教的态度调查表明,86.3%的人认为“信仰自由且属个人隐私,可以理解”,4.1%的人认为“宗教非科学,不可理解”,9.6%的人不赞成其信仰。表明大学生能够很理智地对待周围的同学或朋友宗教信仰一事,他们能够尊重不同人的不同信仰,与以往研究相同。
  (二)大学生对宗教所发挥社会作用的了解
  3.8%认为宗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积极作用,4.1%认为起消极作用,77.8%认为积极和消极作用都有,14.3%表示不清楚;12.8%认为宗教与社会成员的道德培育有关系,45.8%认为有点关系,27.5表示说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13.8%认为两者之间没关系,表明大学生能辩证的看待宗教的社会功能,但仍然存在片面性。
  (三)大学生对宗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了解
  33.4%认为两者大部分可并存,局部对立;35%认为大部分对立,局部并存;23.7%认为两者相互补充;7.8%认为两者尖锐对立。在题目“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哪个对你影响较大”中,82.1%选择思想政治教育,3%选择宗教,14.9%认为两者都有影响。关于大学是否应该加大宗教信仰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开设课程的调查中,19.6%认为应该,但要适度;45%认为无所谓,听听也没坏处;10.3%认为坚决不能开;25.1%认为说不清。
  (四)大学生参与宗教活动的状况
  在调查“你参加过宗教活动吗?”一题中,0.7%的人定期参加,28.9%的人偶尔参加,70.5%的人明确表示不参加。在进一步的问题“你一般在哪参加?”,60.9%的人选择在宗教场所参加,7.3%在家庭聚会上参加,3.4%在朋友聚会上参加,9.5%在其他地方参加,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场所呈现多样化趋势。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的外部原因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根本原因在于宗教赖以产生存在的根源尚未完全消除,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价值标准被解构,而新的道德标准尚未建立,致使人们的精神需要陷入暂时的“真空”状态,出现人的精神危机。现代社会以科学和技术手段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而信仰问题恰恰是这种手段无法解决的,因此给各种信仰的产生和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成为寻求解决信仰危机的某种方式。因为,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正是压迫人的外在的“异己力量。”(卓新平,2003)对宗教信仰的追求,成为他们寻求的途径之一。
  在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宗教的方式的调查中,19.7%选择通过家人和朋友介绍,9.9%选择阅读相关书籍,14.4%通过网络和电视了解,5.4%通过在学校学习选修相关课程,1%的人通过教会和神职人员的帮助,23.2%选择其他方式,26.4%通过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了解,说明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宗教的途径是非常多的,他们周围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等,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的自身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社会思潮中的多元化价值取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心理意志等各个层面。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很容易受到影响,一些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表现出实用性、功利性的倾向。在宗教现代化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化,不能满足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他们从各方面受到宗教文化的冲击。
  宗教信仰从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正在心理上逐渐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这个发展的过渡阶段,许多人生因素都带有不确定性。大学生缺乏生活锻炼,当在学习、生活、择业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矛盾和问题时,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现实的惶恐,使佛祖、天主成为大学生倾诉痛苦、隐私的对象,能够弥补心灵的创伤,使寂寞的心绪找到寄托,给他们以力量、信心。
  三、大学生宗教观的教育与引导
  (一)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人是要有精神追求的,没有科学的精神信仰就必然会被非科学的精神信仰所俘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责任感,增强教育实效性。尤其要找好切入点,紧贴国家和社会的实际,紧贴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教会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辨别真伪、判断是非的能力。要重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最喜欢、最重要的必修课;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能够直接认识到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理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教育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思想,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才能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侵袭的抵抗力和辨别力,实现健康成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方面具有德育意义的资源,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它对于抵制和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直接的作用。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和团体,如学生业余党校、各种理论学习小组、兴趣小组、文化活动、讲座等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引导个体、群体等文化向良性方面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难与问题
  大学生仍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期,在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成长、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不断加重。信教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心理方面困难无法得到解决,转而皈依宗教。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改变盲目信教、盲从信教的从众心理,培养起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坚信命运的主宰者是自己,只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任何事情,掌握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而不用去祈求神灵的保佑。
  (五)依法加强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重视宗教文化知识教育
  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大学生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
  正面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宗教政策,减少他们信仰宗教的盲目性。加强宗教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宗教,在分析、比较、鉴别的过程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宗教文化及热点问题的探讨、研究,引导学生批判地吸取宗教中的文化精华。
  总之,对于大学生少部分信仰宗教的问题,我们要理性的对待,既不要把它当做洪水猛兽,也不可忽视它带来的影响。“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思想信仰虽然不同,但在爱国、维护祖国统一、拥护社会主义等涉及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原则问题上是可以一致的”。因此,对于所有学生,信教和不信教的都可以并应该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上来。
  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9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