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反训解释文言实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习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也不是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而是能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用反训去解释文言实词是一种好的方法。
  反训是训诂学上的一个名词,它是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含有相反的意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而《尚书・皋陶谟》“乱而散”,《史记・夏本记》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这种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训诂学上称为反训。
  同一词有正反两个意思是常见的文言现象,人们对有些词如果不懂得用反义词来解释它,就会闹笑话。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从前一个笨女婿要去给岳父祝寿,临行前他父亲怕他在祝寿时说不吉利的话,破坏喜庆的气氛,就告诉他给岳父祝寿要多说吉利的话,说话时要加一个“寿”字。笨女婿记住了他父亲的话,到岳父家的路上还不停地念着“寿”字。一到岳父家,他看见蟠桃就说寿桃,看见糕点就说寿糕,看见面条就说寿面,岳父听后笑得合不拢嘴。后来他看见岳父穿的一身新衣服,就说:“您这身寿衣真好看。”看见放在桌上的木盒子又说:“这寿器太漂亮了。”老泰山听罢,怄得喘不过气来,好一阵才骂到:“笨蛋,滚!”原来笨女婿不知道古汉语里的“寿”字包含正反两个意思,出了丑,说了不吉利的话。《说文解字》载:“寿,久也。”这里的寿指年岁长久,如“寿夭”,老百姓就选用它吉祥的意思,于是产生了“祝寿”、“寿星”“寿桃”等词语。但是不论一个人怎样长寿,总有一天难免一死,于是,“寿”又反向产生了“死”的意义,自然就有了“寿衣”、“寿材”“寿器”等词语。
  根据文言文的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可以用反训的方法去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办法如下:
  
  一、正反同解。就是说同一个词包含正反两个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把相反的感情色彩解释出来。例如“媚”字在“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定情诗》)中解释为“喜爱”,在“此二人非有才能,但以婉媚贵幸”(《汉书・佞幸传》)中解释为“谄媚,讨好”;又如“啬”字在“纤啬省用,以备饥谨”《管子・五辅》中,其意思是少浪费,它是一个褒义词。但是《战国策・韩策》中“仲(人名)啬于财”,它的意思又是“吝啬钱财”,是一个贬义词。这种情况中学课本出现过多次,例如:
  [爱]喜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吝啬:“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奇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妖]艳丽:“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美女篇》)
  妖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爱莲说》)
  [娇]美好可爱:“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娇气:“侍儿扶起娇无力。”(白居易《长恨歌》)
  
  二、授受同解。即同一个词含有给出和接收两个意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分别解释为给出或接受两种意义。“受之有愧”中的“受”字,从该字的形体上看,上面是一只手,下面又是一只手,中间是一“舟”字,是一手“授”,一手“受”的意思,就是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意思,这就叫做“授受同词”。“受”字既当“给予”讲,也当“接受”讲,怎样区别呢?主要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而定。例如,《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的“受”解释为给予;《乐羊子妻》:“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此句中的“受”又解释为接受。授受同解这种情况课本里也出现了多次,例如:
  [纳]接纳:“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支付:“成妻纳钱案上。”(《促织》)
  [归]女子出嫁:“之子于归。”(《诗经・周南・桃夭》)
  女子回娘家:“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
  [售]买进来:“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亦无售者。”(《促织》)
  卖出去:“吾售之,人取之。”(《卖柑者言》)
  中学课本中经常见到同一个词具有正反两个意义,比如“杂、仇、沽、奉、逆、赂”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对这些词我们就要用反训的方法去解释它们,否则就会闹出“寿桃”“寿衣”不分的笑话。
  
  单位:四川三台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00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