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改革教学评价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改革教育评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我认为必须重视教师素质和教学工作的全面评估,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激励教师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对教师而言,不应当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更应当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持续的发展。因此,学校除了狠抓教学的常规检查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1、改革对教师备课的评价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艰苦细致的过程,常规的检查备课往往只是注重教案书写的篇幅、课时的完成情况等质量的要求,其实书写教案仅是教学设计的一种呈现方式,而教案书写的质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备课质量,必须综合考察教师的备课过程,才有利于发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创造性劳动的成果。
  备课评价要突出“三改变”、“三注重”。即改变单纯检查教案的书写,注重备课过程的综合评价;改变备课就是单纯写教案的片面观点,注重备课方式的多样化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备课的科技含量;改变把备课的过程当作机械、重复抄写的过程,注重考察备课中的研究、积累以及实施教学后的反思。比如考查后记、案例分析、经验总结,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评价备课可分三步走:自我介绍与评价,教研组评价,教导处评价。自我评价主要介绍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钻研教材的经验,如教材的前后联系,文本的丰富等;二是介绍教学设计的呈现方式,如电子备课、稿子形式、提纲式、详案、简案等;三是介绍教学媒体的运用,包括制作、创意、使用课件情况等;四是介绍提供的研究课案例的数量及质量。数量不一定太多,每期1―3课,但一定是精品教案或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
  2、改革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一般只评教师不评学生,听课的教师也多是关注上课的教师,颠倒了教师的主体和主导地位。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一是要改变以“教”论“教”,注重“以学论教”。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评价一堂课,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二是要改变单纯的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注重三维的综合性评价,注重自评、互评相结合,发挥教师在课改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自评、互评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情趣?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确立?也即是看学生参与面广不广?积极性高不高?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三是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合作。看师生是否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体现教学相长。四是要改变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看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基于文本适当地拓展学习内容,优化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板块,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
  3、改革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
  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应放在教学评价改革的首位。一个教学班,学科的任课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认真?要求是否严格?训练是否扎实?是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书面作业是最自然、最直接的可供评价的真实材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要认真看课,看学生作业,就可以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的整体状况。
  学生书面作业情况调查,主要是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看两类作业:一类是常规的基础性作业,一类是发展的选择性作业。常规的基础性作业要求认真、规范,发展的选择性作业要求灵活、有创意。综合评价可用书面语描述,作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与合格。通过评价,主要引导教师加强基础,规范作业,提高正确率,老师及时认真批改,同时,鼓励老师精心设计作业,作业中有创新。
  改革对教学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激发引导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00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