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容乐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国民身体素质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方面。作为代表国民未来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值得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在生活环境相对稳定的大学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应该不断地提高或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然而,近几年大学生的体质状况连续出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下降。为了解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笔者对山东省部分高校一年级和三年级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山东省5所高校。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有效回收率为89.6%。
  
  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调查中发现,在一年级和三年级身体素质的对比中,三年级明显不如一年级,见表1。
  经调查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三年级学生不再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少,导致了体重相对增加、运动能力下降,体质也随之下降。这实际上是在提醒学校和个人要积极行动起来,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共同努力。
  
  大学生体育生活行为
  
  尽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体育活动也有积极的态度,但在体育活动时间的投入上仍有较大差异,男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明显多于女生,见表2。
  上述结果反映了当前大学生运动量不足,女同学的表现尤为突出。从体育锻炼的持续性上来讲,锻炼间隔时间过长或者锻炼负荷较低都收不到较好的健身效果,身体锻炼要持之以恒,只有以适宜的运动负荷持续地刺激机体才能使身体机能得以改善、增强。
  原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文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从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目前山东省大学生现有的锻炼频率过低,每周只有1〜2次的学生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48.8%,甚至有部分学生从不进行体育锻炼。从锻炼负荷的调查也可以看出,每次锻炼时间15〜30分钟的人数最多。有一部分学生负荷太低,锻炼时间少于15分钟的占到总调查人数的21.4%。由于大、中专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与否完全属于个人自愿,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辅以科学的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从而督促更多学生投入到课余体育锻炼活动中去。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与动机
  
  其实,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还是较为强烈的,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喜欢体育活动的男生占被调查人数的57.4%,女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9.2%,不喜欢体育活动的男生占3.7%,女生占4.6%。然而与大学生喜欢体育活动的认识相比,其行动要明显逊色,余暇时间花于体育活动的并不多。
  体育锻炼的动机反映了学生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笔者对山东省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动机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娱乐需要(丰富生活)、健身需要(强身健体,形体健美)、调节心情(减轻学习压力、舒展心情)等,其中将体育健身锻炼作为单纯的娱乐占选被调查总人数的49.4%,选择健身需要占总调查人数的57.9%,也有32.5%的学生选择通过体育健身锻炼来调节心情。由此可见,体育的健身功能得到了部分大学生的认同,同时,他们还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的调节功能。有意思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将参加体育活动作为交际的桥梁,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目的有了比较深层次的认识,体育健身锻炼的价值取向已由以前的单一化发展为多元化。
  
  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因素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较为强烈,动机多元,但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却与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究其原因,与学校的体育条件、学生的就业压力、学校的重视不足等有关。
  条件限制在对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因素的调查中,48.1%的男生由于场地限制而不能经常参与体育活动,32.3%的女生由于场地限制而不能经常参与体育活动;16.3%男生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而不能参加体育活动,24.7%的女生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而不能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虽然包含大学生经济条件有限这一原因,但笔者认为,最大的障碍还是高校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的限制。现在高校师生人数越来越多,而相应的设施、设备的投入增长却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为此,建议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加强、加大对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等方面的经济投入,保障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需求得到满足。这对提高大学生体育的参与度和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意义深远,同时对提高我国的公民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业压力调查中,有56.9%的大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大,没有时间参与锻炼”。众所周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求职越来越难,这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学生迫于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只能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文化、技能学习上,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被压缩、“裁剪”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校重视不足虽然大学不像中小学那样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成绩,但是大学还是有很多的“坎儿”,比如说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的等级考试等等。这使得学校管理者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倾向于注重大学生的高智、高分,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很多大学的体育课多流于形式,课余锻炼不被重视,从而影响到学生“体”的发展。然而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是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就包括身体素质一条。过去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言非虚。另外,工作岗位对大学生的要求除工作能力外,还包括与人相处的能力,而参加体育活动无疑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智”“体”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促进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建议
  
  构建促进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有效机制构建促进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有效机制是保障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前提。只有加大在学校体育方面的投入,改善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场地、设备等)不足的现状,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不足的状况才能得到改观。学校管理部门应配置专门的经费用于场馆建设和维护添置体育器材,在学校建设规划中明确体育场地的适当比例,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必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日常化。另外,还要重视大学体育课程,建立更有效的体育成绩考评机制。体育教学中应注重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以促进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为导向,改变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进步程度评价相结合。体育课程本身也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以培养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大力开展学生团体活动学校体育工作者与校内体育社团互动,给予指导或直接领导,增加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经常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开展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活动。对经常举办活动的社团给予奖励,对能够吸引大学生广泛参加的社会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还可以选择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给予一定的荣誉,以吸引其他同学效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的教师和领导都应参加到社团体育活动中,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且更了解了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为今后的工作改进做好铺垫。
  倡导阳光体育文化学校可以倡导阳光体育文化理念,组织各种阳光体育活动。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意识地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效地提高师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师生校园体育行为的改善,使学校形成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和全员参与校园体育锻炼的浓郁氛围。有了人人运动,人人参与的体育活动氛围,就能有效地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改革总体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
  
  重点任务:
  1.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
  2.发挥行业优势,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行业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
  3.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4.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5.加强内地高校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探索闽台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新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01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