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教育评价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理想与现实:问题的提出
  至今,我已然接受了十几年的学校应试教育,也接受了如何做一名教师的系统教育知识的学习。这些使得我更深刻的体会到,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不仅仅是为了教育JDP(即升学率)的增长。
  但是,令我们痛心不已的是,应试教育依然横行于世,“唯分数”的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对于教育现实的批判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拍板砖的人很多,但真正用这些砖建房子的人又有多少呢?在众多的批判声和教育改革的反反复复中,我们许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在理念和行动上都摇摆不定,甚至无所适从。作为一名实实在在的行动者,如何在这些评论改革的浮华背后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到行动的方向则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社会上任何一种长时间、大规模出现的不良现象,必定都有非常确切的原因,这种原因主要是制度性的。[1]在中国,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制度性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个人对于制度的力量是弱小的,而且制度在问题解决中存在滞后性。我们心中怀有无比崇高的教育理想,但我们却在前进道路上不断被顽石羁绊。如何冲破这些障碍,无限向理想靠近,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难题。
  教育现实是一条路,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用双脚踩出来的。教育理想高高在上,教育制度改革艰难而缓慢,只有教育实践触手可得,教师的现实就是日常的教育工作,就是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在教育过程的诸多环节中,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都很重要,但是其中的关键,我认为要属教育评价,因为它影响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是教育的终点也是教育的起点,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教师对于评价的认识将会直接影响整个教育的具体实施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教育评价是过程性评价
  在理论上,教育评价的划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评价主要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叫做过程性评价,一种叫做结果评价。在我看来,评价只应该有一种,就是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只不过是过程评价的一个环节,即最后一个环节。佛家有言:“凡人畏果,菩萨畏因”。因果因果,抓住了起因,重视了过程,就能够水到渠成的修成正果。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就只看到结果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原因,忽视了过程,我们越害怕结果,眼中就会只有结果,世间的凡俗也因此而生,我们不仅无法修成正果甚至有时候不得不自食恶果。而教育理应肩负起同化这种“俗气”的神圣使命。
  过程性评价就是将教育看成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状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做整体性评价。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状态,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既关注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又关注每个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在于真实的反应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促使学生积极总结和反思,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自身幸福和社会进步。
  战国论世者,必于两种时态当辩。一曰现状,一曰趋势。趋势即在现状之中,而其变可以超出现状之外。[2]现状只是趋势中的一个点,一时的现状具有局限性和偶然性,不足以代表人的一生。过程性评价体现的是人发展的趋势,而结果评价则是侧重发展的现状。对教育的结果性评价中,受批判最多争议最多改革呼声也最高的便是高考。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考的存在体现了一定的公平,然而公平不一定合理,可行不一定科学,公平具有相对性。平等也只是一种机会,平等具有政治性。所以高考的弊端也是人人可见。高考在兼顾公平和选拔人才功能的同时,也因为结果的偶然性错失了一些人才。高考制度的不合理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即目前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自恃有高学历的学生,怀抱金砖却敲不开优秀工作的大门,同时一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却苦于没有一块好的学历敲门砖而被拒之门外。高考的结果评价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的评价都趋向于结果性的。作为教师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但我们能做到的是,不要一味关注结果评价,更要关注过程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为教育的理想提供动力。
  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中世纪的道德本位、宗教本位、政治本位,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的学科中心和知识本位。在20世纪初,以人为本、儿童中心的教育价值观思潮迅速席卷全球。人的发展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到实现自我的过程。学生作为一名正在发展中的人,作为一名受教育者,在教育中应该被当做人来看待,应该享受到人的待遇。学生的发展是过程性的而非结果性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也应该坚持过程性评价。茅于轼曾说:“教育是提高一个人的水平,所以它的价值在于你提高了多少,而不是你毕业的时候怎么样。” [3]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当前的发展状态是其终生发展的横坐标,而学生又是有差异性的群体中的个体,他们的这种个体间差异是学生发展的纵坐标。只有这两个坐标都具备了,才能找到一个学生的真实位置。教育的结果评价采用考试、分数和排名,用一刀切的办法只看到个体间的差距,只用纵坐标就判定学生的发展水平,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应该在教育评价中不仅要看到学生间发展的差异,更应看到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发展空间,而不是脱离实际的要求所有学生同步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要求教育评价必须是过程性的。
  三、教育评价是多元评价
  在学生中流传这样的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难看出,考试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心生恐惧。考试不失为一种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多种形式的。教育的多元评价体系,即指评价的方式和内容都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交流的不断扩大,多元共存成为一种趋势。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从此以后,多元智能风潮迅速席卷全球。近三十年后的今天,多元智能由最初的七种发展到现在的九种: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博物学家智能以及存在智能等。[4]在这些智能中,学校里非常重视的只是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这两种智能在学校也主要由考试的分数来测定。我们不难发现,其他的七种智能通过考试来测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校教育中他们都被简单的忽略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单一的评价内容和方式是对学生多元智能的一种剥削和伤害。多元智能的发展和风靡给予我们两点启示:首先,教育者应该认真对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技能以帮助每位学生达到其最佳水平。其次,任何思想、概念、学科或者技能都应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教授。
  一切的教育都要遵守人的发展规律,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不同年龄段,不仅教育内容不同,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同,而且教育评价的手段也应不同。以儿童阅读为例,起初,儿童以听读故事、歌谣为主,然后发展到朗读、复述故事再到开展主题探讨。[5]在阅读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中,评价阅读能力的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应仅仅局限于考试和分数。全世界现在强调最多的是创新能力,中国的教育却存在着只要学历高、读书多、创造力就强的思想误区。知识的学习依赖于灌输和考试,使得原本充满创造性的孩子却只能发挥出少的可怜的创造力。在孩子最初充满创造性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制度用单纯的知识和考试把孩子培养成了守规矩的“书呆子”,等他们从学校里出来的时候,我们却又要求他们充满创造力,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也必然引发了诸如钱学森临终时的教育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必然成为教育考虑的一个因素。现在社会的需要要求教育要培养合格的公民,要培养更多的人中人,而非人上人,培养一批有平等公民意识,有一技之长,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人。这样的要求使得教育要趋向于平等化、民主化和大众化,使得教育要从应试走向生活,使得教育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也才能最后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优秀资源配置。
  在教育的评价中,幼儿教育的评价体系理论相对来说是比较具体和理想性的。评价内容上包括五个大的方面---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学前技能,其中每个方面又都包含一些小的变量。在评价方式上,有表演、写绘、观察、操作、他人评价等多种方式。[6]这种评价不仅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更加关注每个幼儿的自身发展优势和前景,能够有效的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值的我们的学校教师参考和学习的,也许短时间内我们不能建立这样系统有效地评价体系,但是这种评价意识的树立和实施对于日常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过程性评价自然包含着结果性评价,在重视过程的同时,好的结果也是追寻的目标之一;多元评价体系自然也包括了考试和单纯的语言、数理知识,相对于单一的内容和方式而言,多元评价更能够发现孩子,解放孩子,使得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即使高考失利,也不会是人生失败。这样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高考不再是人生路上的一座独木桥,而仅仅成为人生立交桥中的一个快车道。
  佛家有位大师会移山大法,口诀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换句话说,就是可以绕道而行,避免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大方向不变。作为教师,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工作者,不应该只有理想抱负空悲叹,更不应该向现实投降放弃理想,应该做到既有韧性又有弹性,在向理想前进的道路上绕过一些制度的顽石,在教育评价上要矢志不渝地坚持过程性和多元化,要在妥协中求进步,要相信实践工作上的一小步,也许会推动理论和制度工作的一大步,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并坚定不移的付诸于行动!
  
  参考文献:
  [1]杨东平.教育理想与教育哲学[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7:27-40.
  [2]钱穆.文化与教育[M].三联书店,2009.10:137-140.
  [3]茅于轼.教育理想与教育哲学之中国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7:17-25.
  [4]陈杰琪,西娜?莫兰,霍华德?加德纳编著.多元智能协会译.多元智能在全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5]朱永新.教育理想与教育哲学之改变,从阅读开始[M].国家图书馆出版,2007.7:107-118.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室.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4-2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07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