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用型和精英型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文章指出,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教学体系的建设,解决实用型和精英型设计艺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为设计艺术行业构架合理的人才体系,是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 评价体系 实用型人才 精英型人才 艺术设计
  
  当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发展速度迅猛,却面临着基础薄弱、部分教学脱离实践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水平与企业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实用型人才存在大量缺口;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后劲不足,高层次精英型人才匮乏。这些都成为设计艺术产业发展的瓶颈。
  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科学的设计艺术教学体系,二是完善设计艺术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设计艺术教学体系
  
  (一)建立稳定的核心专业课程和动态的复合型外核课程,以课程体系设置反映出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性特点
  艺术设计是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不仅具备艺术性和设计性两大特征,还因其应用环节、环境的综合复杂性,不断体现出科学、技术、美学、心理学、哲学、管理、经济、伦理、政治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在以艺术修养和设计技能类课程为核心的同时,应对设计工学、设计管理学、设计心理学、设计营销学、设计伦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政治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并将这些科研成果反映到前沿的教学中去,建立动态发展的外核课程,以2+N的课程设置体系来支撑学科的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其中,“2”是艺术修养类和设计技能类的课程,是相对稳定的。“N”是交叉课程,依照专业来进行搭配式的模块设置,可以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紧密联系市场发展。这种设置既保持了学科的稳定性又保证了学科的复合性和前沿性,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二)将高校设计艺术类的实训教学上升到实战的高度,将人才培养推到一线前沿
  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当务之急。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能与实践紧密结合,把人才由课堂培养拓展到实战培养。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依托工作室的模式承接实践项目,在项目的全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独立开展专题研究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实战环节中完成对学生工作态度、工作经验、社会经验、公共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设计艺术人才的后劲培养――打破教育思维定势、加强人才的艺术积淀
  1 注重设计文化的交流,强调人才培养在国际背景下的横向拓展。全球化趋势使不同区域的设计文化得以激烈碰撞,人类行为模式、思想价值体系的日渐一体化给当下的主流设计带来了更广泛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创造一切条件推动设计的国际交流,如选派优秀教师出国、与国外艺术院校交换学生、吸收艺术类的留学生等。
  2 优化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革新和活化教学模式,鼓励和提倡新方法,如音乐教学、情景教学、辩论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目标的设定可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采用自选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该课程的预期达标等级,并自选作业量及作业难度,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改革考试方法,对理论性的课程可采用知识竞赛、调查报告等活泼的方式取代传统的试卷考核,实践性的设计类课程则可尝试以虚拟竞标、大众投票的方式结合专家考核来给成绩,提高学生对设计的市场意识。
  3 将艺术创作、理论研究、设计实践三者结合运用于教学中。设计艺术虽然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与艺术却存在着血脉关系。在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艺术创作对设计的促进作用,艺术创作过程中瞬间灵感的进发,其思维过程和感悟可转化成设计创作的力量和源泉。再则,经年持续的艺术创作也会加强人才的艺术积淀,促进人才艺术品位的全面提升,从而对设计带来引领性的指导。而只有将设计实践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探求其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规律,才能促进在设计中的举一反三。在理论研究中还要注意设计的传播及设计评论的发展,除吸收先进的国际文化以外,还须鼓励提出设计创新理念,将创新理念落实到设计实践中,并将设计实践的成果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同时通过设计评论加强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并加强本土设计理论的话语权,全面构建中国设计艺术领域国际化框架,为打造精英型人才提供舆论支持。反观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专业越分越细,艺术创作、设计实践、理论研究各自独立,尤其是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的割裂,培养的设计匠人越来越多,设计大师越来越少;快餐型人才愈来愈多,精品型人才愈来愈少。这些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艺术设计人才的纵深发展。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现有的评价体系曾成功地促进了教育的繁荣,但是,艺术设计类的教学评价体系仍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由于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学科,学科特点和教学模式明显不同于文、理科,但评价方式却大致相同,从而导致评价体系偏离了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并且评价教学成果的定位不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因此,加速艺术设计类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教学管理的评价需要革新。学生能否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创作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得以体现的关键。创作过程中,捕捉灵感往往需要氛围和环境,且通常要求学生的创作能一气呵成,但现有的课间作息模式并不能适应这一教学特点。此外,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好坏很大程度依赖于对学生创作的辅导力度和水平,因此,评价课堂管理应注重教学实际效果,强调成果的展示,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参考。
  第二,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评价办法需要区分定位。设计艺术类不同方向的专业应有不同的评价方式,设计应用类学科应以创作为主,论文为辅,并将创作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注重横向市场项目的考核,既保障了专业的务实性和前沿性,又能带动人才的培养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论文应与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实践的总结或升华,侧重于对设计方法、思维和过程的研究。此外,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考核也应突出专业侧重点,在提倡培养跨学科、综合性人才的同时,必须突出人才的侧重点,保证专业设置和专业研究的针对性,有效促进学科建设。
  第三,对学位点的授予和评价上,要加强艺术设计类学位点的权威性,使学位点尤其是博士学位点多分布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优势院校。如果只是一味注重院校的综合整体实力和名牌效应,会导致高水准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出现专业力度不够、专业师资局限、专业内对学位的认可度降低的尴尬局面。此外,对艺术设计专业类、师范类、综合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进行区分定位,使各类院校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和学科特长,有侧重地分别培养专业型、基础教学型、复合型设计艺术人才,全方位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各种需求。
  因此,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结合市场,与时俱进,在教学、科研、管理中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探索发展的规律,完善并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创立符合国情和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体系,从而促进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繁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14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