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时至今日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民族地区普遍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返贫情况严重。造成民族地区脱贫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然区位、人文社会、机制等制约因素。本文并就此制约因素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扶贫;扶贫资金
  中图分类号:C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67-01
  
   一、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一)民族地区普遍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我国民族地区的国家级、省(区)级重点贫困县数量多。现今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的县为341个,占民族自治地方(县、旗)总数的53.5%,比全国覆盖率(30%)高23.5个百分点。即使是民族地区非贫困县,散杂居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也很严重。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五个自治区和多民族省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还比较高,甚至还处于贫困的边缘。其次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度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约占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50%以上。(二)返贫情况严重。少数民族由于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及贫困人口自身健康状况变化,返贫率一直较高,一部分人经过国家多年的扶持,年人均纯收入处在温饱线边缘,但一遇天灾人祸,随时可以返贫。
  二、民族地区反贫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一)自然区位因素:1.自然环境恶劣。许多民族地区旱、水、雪、风、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基本农业资源质量很差。这些差异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在等量资本投入等量土地上,民族地区农业产出水平远远低于平原地区。加之人口增长、不合理耕作、不合理开发,原本脆弱的生态进一步遭受破坏,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陷入资源破坏、环境退化、贫困加深的恶性循环。2.地理位置偏远。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恶劣的高山、深谷、石山区和边远地区,远离全国经济中心,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障碍很多,往往处在国际国内经济文化辐射影响最弱的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属于典型的低回报地区。民族地区大部分的能矿和农牧资源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因为交通的不便使得资源优势难于转化为经济优势。(二)人文社会因素:1.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人力资源素质低。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还意味着对人的基本能力的剥夺,人的基本能力包括健康状况、受教育的机会、社会公平等方面。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卫生保健条件差,人力资本的质量很低。由于文化水平低,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对新的生产技术的接受和自我消化能力较差。同时人口增长过快,“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使得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障碍。2.贫困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制约。贫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这表现为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缺乏突破陈旧方式的创造性想象和行为,自信心差甚至对现状麻木不仁,被动地接受命运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与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地缘特色相适应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民族文化,形成的了独特行为规范、惯例、传统思想的自我强制准则等。这些文化不仅不利于商品经济观念的形成,而且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进取精神。(三)机制因素:1.扶贫体制和方式的内在缺陷。是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辅之以救济(助)式扶贫的方针;还是调整以救济(助)式扶贫为主、开发式扶贫为辅的方针,还需要认真地研究。而多数扶贫开发方略片面地追求“短、平、快”。多年来因为“吃饭”问题压力大,地方政府“温饱”包袱背得太重,扶贫开发的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短、平、快”倾向,人、财、物等经济资源集中投放在一些短周期的当年受益的项目上,持久性的彻底性的治贫政策目标少,开发性项目少。2.扶贫开发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存在问题。(1)“拼盘”政策的缺陷。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的有关规定,国家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一般都要求地方匹配一定比例资金的投入,即所谓“拼盘”政策。但对于地方财力相对困难的省份来讲,就比较难以达到资金匹配的要求了。这些省份民族地区往往由于资金投入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一些地方出现了重立项、轻实施;重投入、轻产出和重形式、轻实效的不良倾向,严重的影响了扶贫项目的进行。
  三、扶贫对策。(一)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要把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以市场为导向,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积极开发市场前景好、而又能带动千家万户的种养项目。在此基础上,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二)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民族贫困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较差。因此,必须把基础设施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把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的总体规划。要重点抓好交通、电力、通讯建设。这是贫困地区与外界物资、技术、人才和信息交流的关键,对贫困地区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强化人力投资,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口竞争经济机会的能力。 只有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大量投资,减轻贫困的计划在长期中才能有成功机会的。因为健康和营养的改善有助于贫困人口生产性地利用其劳动力;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改进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使他们愿意并有能力采用新的农业术,增强对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吸收能力,进而改善其获取收人的机会和在市场经济内外作出决策的能力。一,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普及义务教育。第三,多渠道、全方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第四,大力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四)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开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二是继续对民族地区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如实行轻税或免税政策;实行信贷低息优惠政策;对提供原材料的民族地区给予一定补偿,同时给予民族地区更多的自主权,如对外贸易权、资源使用权等。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正洪.边境民族地区扶贫策略思考[J].调查.探讨,2007,(7)
  [2]赵家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户脱贫的根本途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
  [3]马贤惠.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扶贫资金使用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