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依托新闻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综合课程,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难点。文峰学校立足新闻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上勇于实践,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敢于创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新闻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9-0038-03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结构性突破,它的出现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实施的基石,所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缘起
  
  新闻源于生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向公众传递生活中各种信息,是社会的晴雨表、现实的温度计、时代脉搏的记录仪[1]。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
  新闻求“真实”,教育育“真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自动手、亲自参与、亲自实践的机会。毫无疑问,它起到了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学做真人的教育作用。
  由此可见,新闻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许多相通点,再加上新闻以它蕴含知识丰富,具有隐性课程性质等诸多的特点,足以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源头活水。
  
  二、实施
  
  文峰学校是一所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的学校,从办校至今一直坚持开展午间新闻的收看活动,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再加上学生家里都有电视、网络等,这些硬件和软件都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基础,而且真正做到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发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合。
  1.制定序列目标,引领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忌盲目施教,盲目操作,无的放矢。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差异,我们按年段对学生搜集和运用新闻资源设计了层次递进、相互衔接,形成序列的不同目标。
  小学低年级段:听、看新闻。要求一、二年级学生由家长或教师陪同,每天观看新闻20分钟。
  小学中年级段:听、记新闻。要求三、四年级学生在收看新闻后,每天在记录本上选记一至三条新闻条目。
  小学高年级段:听、记、说新闻。要求五、六年级学生在收看新闻后,要完整地记下一条新闻,并播报、复述新闻。
  中学低年级段:记、评、写新闻。要求七年级学生在收看新闻后,要完整地记下两条新闻,并有选择地对感触较深的新闻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阐明观点,发表各自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及看法, 在学生间互相交流。
  中学高年级段:评、采、编新闻。要求八、九年级学生在看、记、讲、评新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和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 尝试进行新闻采编。
   在五个序列性的目标中,小学低、中年级段侧重于培养对新闻的认知,而小学高年级段、中学阶段则侧重于新闻吸纳和运用等的培养。
  2.拓展渠道,教给学生摘抄新闻的方法。
  摘抄是积累新闻资源的重要途径。我校除一、二年级学生外,每名学生都备有一本新闻记录本,用于摘抄新闻。在教师的领引下,学生摘抄新闻的方法有多种。
  (1)重点摘录法。看新闻时, 先记录每条新闻的关键词,然后再进行整理。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录的速度,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2)拷贝法。借助复读机,先将新闻录制下来,然后听一条记一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记的内容多,不受时间和速度的限制,而且记录的内容完整。
  (3)合作法。同桌两个同学,相互合作,一人记新闻的前部分内容,另一人记后部分内容,然后汇总。这种方法能记全新闻的具体内容。
  (4)盯准法。盯准新闻频道摘记, 这样需要多少新闻就有多少新闻。这种方法不需考虑时间, 方便快捷, 而且内容丰富。
  3.搭建平台,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
  (1)健全交流阵地。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展示的舞台,每一位学生都希望有展示的机会。为了确保学生交流新闻信息,我们开辟了个交流阵地:
  文峰月报:该报每个月出刊一期,从编辑到作者均由学生担任,内容有发生在身边的校内新闻、社区新闻以及新闻评论等。
  校园电视、广播、学校网站:这是学校重要的宣传阵地,通过校内有线电视、广播及校园网,向全校发布国内外时事要闻,播报学生自己采编的校园即时新闻等。
  校园新闻专栏:在校门口显眼的位置,建设一块校园新闻发表专栏。全校学生可将自己采集到的新闻,通过各年级的管理员及时发表,让全校每位学生都看到。
  班级新闻角:挑选班级中有一定责任心的五名同学成立班级新闻特色小队,每天早晨一到校,汇集自己班同学前一天记录的新闻,编辑成一句话新闻,抄写在小黑板上。
  (2)丰富交流形式。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单靠个体是无法驾驭新闻信息的,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集众人之力,才能更好地捕捉新闻、实现新闻资源共享 [2]。因此,组织开展“新闻交流”是学生获取大量新闻信息的捷径之一。具体做法有:
  “每天新闻哨”:每天中午12∶30~12∶40,高年级段学生看了、听了新闻后,复述或评论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低年级段学生则把一天的所见所闻、奇闻轶事,天南地北地自由交流,谈感想,提问题,形式多样,兴趣盎然。
  “每周新闻课”:结合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有中心、有重点的专题新闻课,让学生进行交流。如结合建国60周年,开展“祖国之最”、“话说象山”、“漫游末来”等专题新闻课;学生兴致勃勃地举例说明建国6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取得的喜人成绩,展望我国发展的光辉前景。
  4.提供机会,锻炼学生采编新闻的能力。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所在。收看、记录、搜集、交流新闻是这项活动的初级阶段,而学生发现新闻、采编简单新闻则是此活动的重要的拓展。为此,我们先组织班主任老师、语文老师进行新闻信息的采编报道的学习培训,把如何写好信息报道、调查报告纳入课堂教学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由80名学生组成的10个小记者队,而且多次邀请《语言文字报》记者为小记者以及百余名作文爱好者就如何写好信息报道进行指导。同时,有组织地带着小记者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进行社会调查、采访活动。小记者们通过看到的,听到的,拍摄到的,调查采访到的现实,真真切切地感受了生活,学会了辨别是非与善恶。
  
  三、评价
  
  发展性、激励性评价是我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把评价作为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为学生的发展和以后的综合实践提供内驱力[3]。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通过家长、学生、教师三方面来进行,家长负责评价学生在家收集信息的真实性、主动性情况;教师则评价学生任务完成的呈现方式以及数量积累;学生之间的互评,则是评价同学的主动性与投入度、参与的持久度、媒体利用的有效度等。家长参与活动是保障活动持续开展的重要举措。在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学生的摘抄水平进步相当快,而且部分家长也和孩子一起收看、一起摘抄新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收看、摘抄新闻的兴趣。
  2.评价方式多样化。
   星级制:这一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具体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摘抄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打分,分为三个等级(优秀的三颗星、良好的两颗星、合格的一颗星),原则上一周评一次,为了防止学生应付,有时也可以进行不定期抽查, 到学期结束进行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评出摘抄新闻金星奖、银星奖、铜星奖。
  档案袋式:把学生活动中所取得的各种形式的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汇总,以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展示。
  描述式:这一评价方法是我校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它是一种直白地表述、直观地展示学生的活动状况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分析、判断、调节、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联系式:这一评价方法主要是用于家长与教师之间。家长或教师每周把评好的等级记录在家校联系本上,以便了解孩子(学生)的活动情况。
  以上四种评价方式各有优势,我们注意它们的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3.评价标准多元化。
  “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在实施评价中,我们着眼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眼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并着眼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评价应因人而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发展进步。我们从三维目标维度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达成评价表》;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维度制定了《活动过程评价表》。这样,评价既重过程也重结果,边实践边评价,以便对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纠正,从而调整思路、变换方式。
  
  四、成效
  
  1.促进了学生综合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受益最大的莫过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个性差异得以关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督促下,从看、记新闻中获得的是信息,培养了积累信息的能力;从写新闻评论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采编新闻中,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写作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意志和耐力的磨炼,逐步形成了习惯,这对生性好动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锻炼。近几年来,我校涌现出一批报刊的小记者、通讯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近年来,小记者的社会调查报告《让美丽的象山港不再哭泣》荣获县二等奖;有2 名学生在县“书香伴我行”读书征文活动获一等奖,5名学获二等奖。另外,两年来有25篇学生新闻稿件被《少年成长专刊》、《现代教育报》、《象山日报》等录用。
  2.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校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意识、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等得以较好的转变,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变得更加自觉,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自豪地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锤炼了一批骨干,锻炼了一支队伍。近三年来,先后有1人被评为省春蚕奖;1人被评为宁波市名教师;2人被评为市骨干教师;1人被评为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3人被评为县名师;13人被评为县骨干教师。2009年,在全市综合实践活动大赛中我校1名教师获得二等奖;在市主题班会比赛中,我校参赛教师都合理地运用新闻资料,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其中1名教师获得了二等奖,2名教师获得了三等奖;在《教学月刊》、《宁波教育科研》、《象山教育》等公开出版物发表综合实践专项论文6篇,出版专著一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迈出的只是一小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去深入探究。如,如何提高新闻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率和有效性;如何创建一个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等。我们相信,只要注重学习,多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其他学校的经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我们一定会让这一新课程实施的亮点真正地“亮”起来。
  
  参考文献:
  [1]钱怡.新闻有味教育有情[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09,(2).
  [2]李雪梅.小学生新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6).
  [3]贾泰生.植根地方 突出特色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J].吉林课程改革,2006,(10).
  【责任编辑 冯荣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3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