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本“小小善意”运动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原东京大学校长茂诚司为代表的日本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倡导了“小小善意”运动,目的是加强公民的社会道德教育。该运动开展至今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在日本社会影响广泛。
  一、日本“小小善意”运动简介
  当时日本青少年所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青少年犯罪低龄化、滥用毒品、校园暴力、逃学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在这一背景之下,“小小善意”运动产生了。它的宗旨就是:以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社会习惯为宗旨,鼓励青少年要大胆地对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善意,并努力将自己的善意传播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它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通过引导青少年开展各种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其次通过开展绿色大战略、波斯菊战略等保护环境活动,培养大家对周围的人和地球的关爱之心,同时增强地区凝聚力;再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包括捐款活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等。“小小善意”运动同时推出了旨在改善人际关系的八项原则:①见人一定打招呼;②回答时声音要清楚;③接受他人帮助要感谢;④别人说“谢谢”时要答“不客气”;⑤不乱扔废纸等垃圾;⑥在电车和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小孩让座;⑦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⑧不要给别人添麻烦。[1] “小小善意”运动迅速发展,现今已在日本的35个道府县建立了本部,210个市町村建立了支部,运动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该运动不仅吸引了企业、学校、地方团体的加入,还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另外,该运动还通过鼓励大家寻找并推荐具有爱心的人,为其颁发“小小善意”奖章,扩大事业的影响力,至今全日本已有420万人被授予过“小小善意”奖章。实践证明,“小小善意”运动对净化青少年的心灵,增强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小善意”运动还积极同国外组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每年邀请世界各地的善意运动的代表到日本交流,目前已有11个国家参与,并于1998年成立了“世界善意运动”,他们的口号是:“将善意传播到全世界。”[2]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所面临的困境
  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和“小小善意”不谋而合,我们也从小就教育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但是反观日本的中小学德育,我国的中小学德育面临了较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影响与家庭教育的矛盾
  人处于社会中,思想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具有的基本品质。 但是前段时间《 重庆晚报 》报道了一个案例:“重庆市万州区一个初二学生万鑫在路途中扶起一位摔倒的老太太,不料老人及其子女竟说他是肇事者,将他告到法院,要求赔偿。他虽然赢了官司,事隔一年,做好事的万鑫并未从阴影中走出来。一向老实的他变得比过去更加沉闷,成绩一落千丈。”类似的案例已司空见惯。但是这种事情的发生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变质。作为父母,是否还应再要求孩子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这些我国一直提倡的“小小善意”在社会影响与家庭教育的矛盾下艰难前行。
  2.家庭期望、学校教育与个人成长的矛盾
  我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家庭大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他们追求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孩子的其他方面则不予过多的关注。笔者曾听到一些小学生说:“只有学习取得了高分或好的名次,家长才给予物质的奖励;而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行为却没有相应的奖励。”这样的做法怎么能提高孩子们实施“小小善意”的积极性呢?素质教育开展了很多年,但是“重智育、轻德育”的风气依然还没改变。我们的家长和教师都在追求学生的高分数,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实践。由此产生了家庭期望、学校教育与个人成长的矛盾。道德教育虽然在不断被重视,但是依然较多地停留在说教上面,在社会中实施“小小善意”则还十分缺乏。
  3.价值工具与行为效果的矛盾
  所谓价值工具在这里是指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把德育作为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工具。从国际上来看,我国对于中小学德育是非常重视的。但是这种重视只关注了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对于教育的效果则不甚重视。于是德育的过程更多的是灌输,而没有有效地进行感化。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仿佛成了德育工作者的根本工作。于是便出现了德育中的价值工具与行为效果的矛盾。
  三、“小小善意”运动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日本的“小小善意”运动表现出灵活性、有效性的特点,它有效地推动了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开展,效果显著。该项运动对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1.注重培养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日本“小小善意”运动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和谐理念的培养,这种培养不是靠理论的灌输和说教,而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行为规范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去,从而使青少年切身感受到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如日本“小小善意”的八项原则旨在改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开展的绿色大战略、波斯菊战略等环境保护活动,培养了大家对周围的人和地球的关爱之心,同时也增强了地区的凝聚力。1983年,为了纪念“小小善意”运动发起20周年,日本发起了“全日本绿色大战略”活动,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为口号。从那时起,日本每年的6月都会有几百万志愿者从事社区清洁活动。波斯菊代表着真诚,为了纪念“小小善意”运动发起25周年,日本开展了以波斯菊为象征的全日本“波斯菊战略”,其宗旨是通过用波斯菊来营造充满爱心的家园,引导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3]“小小善意”活动实施得很精致,使青少年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2.注重“小小善意”行为的强化和内化
  我国的德育之所以效果不大,与德育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地强化和内化的关联性很大。而日本的“小小善意”运动则通过对具体行为的强化,并不断把这种行为内化,最终把“小小善意”行为变成了青少年的行为准则。有学生曾问茂诚司“小小善意”的定义是什么?茂校长回答道:“想做不难,做下去慢慢会明白,这个问题不应该问别人,只有自己实践才知道。像太阳一样照亮世界很难做到,但用萤火虫一样的灯光照亮一个角落并不难,问题是每个人怎样点燃自己心的灯火,一生实行小小的善意,心的灯火就会更加明亮。”[4]“小小善意”运动曾通过明信片方式把自己身边的“小小善意”介绍给大家,结果收集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这一活动的应征作品后来被收录在《 感人的故事 》一书中,成为了一本销售量过百万的畅销书,为大家提供了茶余饭后的温馨话题。“小小善意”行为就这样不断地在社会上得到强化,从而内化为了青少年的一种行为习惯。
  3.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主要阵地,它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挖掘优质德育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从而增强青少年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学校开展以使用礼貌用语为主题的“小小善意”运动作文比赛,又如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不断地引导学生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行为习惯。
  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发展轻道德培养、重实际效用轻基本规范、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追求、重物质享受轻精神升华等不良倾向。[5]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家长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提供表率,从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是青少年德育的大舞台,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前的信息化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德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媒体和舆论应该站在促进青少年德育良性发展的高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教育要整合德育资源,使社会教育真正地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参考文献:
  [1][3]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本“小小善意”运动简介[J].国际青年与青年工作动态,2005(3).
  [2][4]赵健.大学校长发起44年“小小善意”塑人心灵感动日本[J].半月谈,2007(5).
  [5]代玉启,卢子普.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协作机制[J].青年探索,2007(4):79-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4462.htm